第一种,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而那些早于二里头文化或者晚于二里头文化的文化遗存,都不能称为“夏文化”。第二种,二里头文化的主体是夏文化,但夏文化的上限应前推至二里头文化一期之前,早期夏文化应包括新砦、王湾三期等晚期龙山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属于商代早期的“后夏文化”。第三种,有学者...
从早期的新石器时代到夏时期广域王权的建立,中原地区先后滋养了裴李岗、仰韶、龙山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在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中,夏文化是有力的佐证。《寻夏记》第4期论述文明探源:夏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和引领者。核心提示 从夏文化对中原文明化进程的影响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发展也是逐步进化的过程,是...
从二里头文化遗址自1959年被发现以来,除十年动乱期间有所中断外,其发掘考古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其中1972年发现的1号宫殿遗址、1976年发现的2号宫殿遗址初期确定了二里头夏文化的理念;2022年9月16日,考古人员在遗址的北缘中部首次发现较为丰富的制陶遗存,在宫城西南角又发现了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在祭祀...
夏文化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夏人活动区域内夏王朝时期的居民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叫夏文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古籍记载的夏人活动地区豫西、晋南一带发现二里头文化,在考古学发展序列上补足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中间的缺环。其中有几种主要的看法: 一.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至四...
文博简答文博硕士考研资讯 简述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关系中国考古学以探索夏王朝时期在夏人活动地域内遗留的物质文化遗存为目标的学术课题。夏代是中国古代王朝之一,早于商代。按《史记·夏本纪》和《竹书…
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国家,开展夏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孜孜不倦地追迹夏代。1926年,李济赴山西夏县的调查和西阴村发掘,即是为了寻找夏的遗迹。西阴村的发掘虽未发掘到夏的遗存,但却发现了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1931年,徐中舒最早提出仰韶...
从布局、年代和分布区域等层面综合观察,学术界一般认为二里头文化为晚期夏文化,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都城。在二里头文化遗存中,出土最多的当属陶器,仅二里头遗址复原的陶器数量就达数万计。这些时代风格鲜明的陶器,提供了观察夏人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及对外交流面貌的物象片段。我们不妨从二里头文化的陶器入手...
其中,朱丘寺遗址位于淮阳区王菜园村,遗址呈龟背形,遗址总面积约8.5万平方米,清理出包括建筑、灰坑、灰沟、外围垫土等在内的龙山晚期遗迹100多处。有专家认为,朱丘寺遗址对于研究龙山至夏时期,周口地区与周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探讨“夏文化东来说”合理性的关键遗址。△朱丘寺遗址 蒋台遗址位于淮阳区...
夏文化的内涵:文化: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泛指一般知识。夏文化:夏朝的文化,(时间、范围)这(时间、范围)种文化应该有宗庙、青铜礼器等反映国家形态的遗存。第2课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夏文化的叙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