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粒稻是一种具有多粒簇生特点的水稻种质资源,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被世界各国陆续报道以来,因其独特的表型引起了众多科学家的关注,开展了大量研究,最终将控制簇生的CL位点定位在6号染色体一个较大区间内,但一直未克隆到具体基因,复粒稻形成的遗传机制始终是未解之谜。3月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童红...
近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负责人共同评选的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童红宁研究员领衔的相关研究成果宣传报道“复粒稻遗传奥秘破译”作为唯一 一项农业领域新闻入选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获评解读中写到...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童红宁团队联合国内外其他研究机构,从基因层面揭开了复粒稻“三粒一簇”现象的神秘面纱。这一成果不仅让我们对复粒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对水稻育种和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童红宁团队通过对大量复粒稻的衍生突变体进行研究,终于发现了一个关键基因——BRD3。这一基因的作用是编码一...
复粒稻的簇生性状与复杂的结构变异紧密相关,这种关联使得通过图位克隆方法难以直接定位到具体基因。深入分析表明,这种复杂性状与BR激素水平直接相关,这可能是导致图位克隆难以成功的原因。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研究团队以复粒稻为背景,通过化学诱变技术,在包含大量诱变株系和单株的群体中精心筛选出了两份不簇生的突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童红宁团队联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从基因层面揭示了复粒稻“三粒一簇”的遗传机制,为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3月8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上。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童红宁介绍,...
brassinosteroid inhibition的研究论文,破译了复粒稻多粒簇生形成的机制,发现了控制簇生形成的基因编码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BR)的代谢基因,因复粒稻中该基因前存在复杂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该基因特异地在水稻穗分枝发育过程中被激活,并通过由BR水平改变诱发的一系列分子事件,促进了水稻穗分枝和穗粒数,最终导致...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复粒稻是一种独特的水稻种植资源,与普通水稻穗子上种子粒粒分明不同,它结出的种子可以三粒长在一簇上,但这“三粒一簇”特性的复粒稻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多家机构,在北京和海南试验田创制了约16万个水稻单株,通过在田间逐一鉴定穗部特征,及一系列实验验证,寻找到水稻种质资源“复粒稻”控制基因。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童红宁:最终发现控制水稻穗粒数的基因,通过杂交方式导入到现代品种中,发现可以将水稻穗粒数增加20%以上,增加...
2024年3月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童红宁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Enhancing rice panicle branching and grain yield through tissue-specific brassinosteroid inhibition的研究论文,破译了复粒稻多粒簇生形成的机制,发现了控制簇生形成的基因编码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BR)的代谢基因。解析了激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复粒稻是一种独特的水稻种植资源,与普通水稻穗子上种子粒粒分明不同,它结出的种子可以三粒长在一簇上,但这“三粒一簇”特性的复粒稻的遗传机制自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