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李伟广团队揭示苯二氮䓬类药物影响恐惧消退的神经机制 2024年6月14日,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的李伟广团队携手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脑科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与儿科临床药理学实验室的张马忠主任医师团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罗艳主任团队,在《Communic...
为了整理现有对恐惧消退相关记忆生物学基础的认识并构建相应的概念框架,2023年10月9日,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李伟广教授团队在《Neuroscience Bulletin》期刊上在线发表了关于恐惧消退记忆痕迹的研究综述,题为“Memory Trace for Fear Extinction: Fragile yet Reinforceable”。复旦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生刘影和脑科学转化研究...
2023年10月,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李伟广研究员在Neuroscience Bulletin发表了题为“Memory Trace for Fear Extinction: Fragile yet Reinforceable”的综述论文,发现了恐惧消退涉及到恐惧记忆痕迹的动态修改,并形成了新的消退记忆痕迹。 相关...
报告主题:恐惧记忆消退与重现 李伟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1)离子通道与神经环路;2)学习记忆及相关脑疾病。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作者在《Neuron》、《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Molecular Psychiatry》、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李伟广课题组招聘启事 课题组简介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李伟广课题组致力于学习记忆及相关脑疾病的基础和转化研究。 课题组利用不同的记忆模型,围绕记忆消退与重现、遗忘与巩固等动态转换过程,解析记忆印迹在神经网络和神经环路、细胞群、突触、分子机器乃至其化学修饰等不同尺度呈现出的基本特...
在此背景下, 2022年9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徐天乐、张思宇与复旦大学李伟广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揭示了岛叶皮层中负责恐惧记忆存储和恐惧记忆消退的两种神经元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首先,课题组将小鼠分为仅声音刺激组(conditioned stimulus, CS)和同时进行声音刺激和足部电击组(CS+US-unconditioned stimulus),并...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李伟广等人近日综合运用动物行为学、神经活性捕捉原位标记、光遗传学、神经环路示踪、电生理、在体光纤记录等多种技术手段,针对恐惧消退中形成的新记忆—消退记忆,在记忆印迹细胞群及其互相连接构成的印迹环路和印迹网络层面,揭示了消退记忆从形成到遗忘的基本演化规律,为理解抑郁症、焦虑症、创伤...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201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留校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先后任助理
2023年10月,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李伟广研究员在Neuroscience Bulletin发表了题为“Memory Trace for Fear Extinction: Fragile yet Reinforceable”的综述论文,发现了恐惧消退涉及到恐惧记忆痕迹的动态修改,并形成了新的消退记忆痕迹。 相关...
2023年10月,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李伟广研究员在Neuroscience Bulletin 发表了题为“Memory Trace for Fear Extinction: Fragile yet Reinforceable” 的综述论文,发现了恐惧消退涉及到恐惧记忆痕迹的动态修改,并形成了新的消退记忆痕迹。2024年6月19日晚19:00,Neuroscience Bulletin学者论坛(第六期)有幸邀请到李伟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