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备荒、为人民”,是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推动三线建设大战略时提出的响亮口号。 “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个口号,在当时的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在人民解放军中更是人人皆知并以此为己任。 无论是在大喇叭里,还是在遍布城乡的标语里,到处都能听到或看到这七个字。这七个字的口号,在当时是人们引用最...
“要全面考虑备战、备荒、为人民三个因素,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把西南和西北部分省区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战略大后方。”三线建设这项重大决策的意义是( ) A.
20世纪60年代起,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经济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国家开展三线建设,其中贵州成为中央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战略布局的重点地区,先后建成黎阳厂、云马厂等一批国防
今天推送第一篇:为什么是新基建,从三线建设说起。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发展过程中一段深刻的岁月,不仅是一次的重大战略决策,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是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结束,在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966年3月12日,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信中正式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由是,这个口号成为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三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并长时间成为此后国家的基本国策。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三线建设的总目标是:用10年至15年的时间,在内地建起一个工农结合、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等口号动员下,大批工矿企业、科研院所从一线迁往三线.数百万三线建设者从遥远的东北黑土地、东南沿海、江南水乡来到偏僻的
攀枝花生产的钢铁,通过成昆铁路,输送到重庆常规武器生产基地,三线建设布局,在这一天被盘活了。 好人好马上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 为了加快三线建设,毛泽东果断提出“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在那个年代,这两句话迅速凝聚起全国的力量。 很快,一大批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和解放军官兵争先恐后,踊跃报名...
“三线建设”是指从1964年开始,因国家战略需要,中央决定在“三线”地区展开规模巨大的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重大经济战略调整。洪江为通往贵州、广西地区 的要道,被列为三线建设的一个地方。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这一决定,特于1966年12月22日成立洪江三线建设指挥部,湖南一位省级领导任指挥长,黔阳地区工交政治部主...
三线建设并非简单的工业迁移,而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部署。它主要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两部分。大三线建设以国家战略后方的基地为主,涵盖了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等多个领域,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这些建设都是为了确保在战争状态下,国家的经济体系能够稳定运行,并为军队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