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体南北两面分别高悬巨匾两块,一为楼南雍正年间的“声闻四达”一匾,长8米宽3米。另为楼北雍正十年知州杨弘志所立的“威震三关”一匾,亦是长8米宽3米。“声闻四达”与“威震三关”二匾,同为亚洲第一巨匾。边靖楼与山西应县释迦塔并称“代州鼓楼应州塔”。此外,楼南一层和山门上方还分别挂有“晋北...
“声闻四达”古楼牌匾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十字街心的边靖楼上。以下是关于边靖楼的详细信息: 地理位置:边靖楼位于代县县城的十字街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 建筑名称:边靖楼,又名谯楼、鼓楼,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质牌匾之一。 牌匾信息:此匾高3米,宽9米(也有说法称其长8米,宽3米),被专家认定为“亚洲...
站在边靖楼下抬头望去,“声闻四达”巨匾映入眼帘,的确非常震撼。楼体南北两面分别高悬巨匾两块,一为楼南的“声闻四达”;楼北则为“威震三关”,均是长10米宽3米,气势恢宏,古色古香,同为亚洲第一巨匾。雍正年间,当时的雁平道,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军分区司令,为边靖楼题词“声闻四达“;而当时代州的...
杨业将军的不朽传奇 杨业将军,为了国家和民众,英勇出战,陷入重围,苦战终日,最终无援绝食而亡。他的不朽精神留在世人心中,也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山西省代县城,一座古老的钟鼓楼上挂着“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这并不只是一块匾额,更是人们对杨业将军不朽功勋的崇敬。这些...
南面,下匾题词为“声闻四达”:“声闻四达”意指鼓楼的鼓声可以传往四面八方。通达四方据《尔雅·释宫》解释为“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另一种说法是“声闻四达”源自佛经的“闻声数里”,意即:佛祖在讲经的时候听众信徒非常之多,聆听教诲的僧侣徒众在“数里范围内都在听闻...
“声闻四达”的来历“声闻四达”的来历 早在原始社会,钟就作为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以木、竹或陶为主要质地出现了,随着青铜文化的开始,商周时期才出现了青铜钟。钟是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的乐器,古属八音之一的金类。 古代封建统治者常铸巨型铜钟象征王权,"钟鸣鼎食"就是权势地位的标志;铜钟亦因发音宏亮、悠远,...
陇西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县,有着重要的文化地位与遗留文物,但这些文物当时定为“四旧”。威远楼“声闻四达”匾额为咸丰时期邑人杨朝栋所书,“巩昌雄镇”匾额为道光十六年唐树义修葺威远楼时邑人杜重所书。 据莫先生讲:“文革时,红卫兵冲上威远楼,将‘巩昌雄镇’‘声闻四达’两块匾额卸了下来,声称这是标准的‘四...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陇西县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北宋崇宁铜钟,崇宁铜钟为汉蕃官员及各界信徒捐资为陇西圣寿院铸造,铸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后经战乱,湮没无闻。据民间传说,此钟于清代年间出土于陇西大城钟灵池中。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巩昌知府唐树义重修威远楼时将此钟移置威远楼上。
达闻的解释(1).传闻。 汉 王充 《论衡·实知》:“谶书秘文,远见未然;空虚闇昧,豫睹未有;达闻暂见,卓谲怪神,若非庸口所能言。” (2).传递消息。 明 杨慎 《四川建昌兵备道题名记》:“其望 京师 万里 而遥,望 成都 亦千里而遥,故有事则艰于达闻。” 词语分解 达的解释 达...
高悬“巩昌雄镇”、“声闻四达”巨匾。清康熙55年加以扩建,改修为砖基三层木构楼,成为现今模样。并将错就错1102年所铸铜钟移置楼上,击之声闻四达十余里,俗明钟鼓楼。威远楼至今有900多年历史,经历代维修和扩建,现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基座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一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