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曾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对众比丘讲述了声闻四果。这四果是佛教修行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解脱烦恼、成就菩提的重要标志。它们分别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 须陀洹果 🌱 须陀洹果意味着断除了三种根本烦恼,即身见、疑见和戒禁取见。修行者通过这一阶段的修行,能够超越七次...
根据《俱舍论》中说:“在小乘的声闻四果中,修行佛道的佛家弟子,根据根器与因缘的不同,如果快的话三生就可以得到觉悟,如果慢的话,六十劫就可以得到觉悟,证的是罗汉果。罗汉果的果位有四种:第一种是初果须陀洹、第二种是二果斯陀含、第三种是三果阿耶含、第四种是四果阿罗汉。”我们先说第一种果位...
四果是: 初果:预流果(须陀洹) 二果:一来果(斯陀含) 三果:不还果(阿那含) 四果:无学果(阿罗汉) 说四果,需要了解佛教的目的。 对声闻佛教来说,目的就是断烦恼。 为什么一共有四果?不是六果、八果,也不是两果、三果? 这是根据断烦恼的程度来说的。
佛教中的声闻四果,是指声闻乘修行者达到的不同修行境界,这些境界揭示了修行者对佛教教义的领悟和修为水平。四果分别为:1. 须陀洹果,又称为入流果或逆流果。达到此果的修行者初次进入圣道,断除了三界中的见惑,确保不再坠入恶道。尽管仍有烦恼,但已能逆着生死之流而行。2. 斯陀含果,意为...
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通过修声闻四谛可以获得声闻四果,依众生根性的不同,可以分别获得须陀洹(初果)、斯陀洹(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四果),其中三果阿那含跳出了欲界生死,以后在色界或无色界往生,四果阿罗汉果位最高,跳出了六道轮回,逃脱了生死。
为了使众生可以使自己的心远离诸相而不住著妄念之中,从而可以听闻般若空理,佛祖以小乘修行者所证得的声闻四果作为比喻,希望能够拔除二乘圣人离相去妄,无能度所度凡圣差别的法执,使声闻缘觉二乘之行者可以弃小入大,从而入于般若性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欲知其然,必先知其所以然,想要破除一切的烦恼妄执,...
前总说修行五位,兹单述四果,金刚经疏云声闻四果。 一、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 二、斯陀含果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更多:https...
声闻四果是佛教修行者追求解脱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代表着不同的修行成果和境界。🌈 须陀洹,初果。 须陀洹是声闻四果的初果,意味着修行者已经断除了三界一切见惑,初得法眼。这一阶段的修行者开始真正理解佛教的真理,看到了解脱的希望。🌠 斯陀含,二果。 斯陀含是声闻四果的二果,修行者还需经历一次往返...
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阿罗汉果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即第四果也。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四智已圆。已出三界。已证涅盘。无法可学。(四智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