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人病了,怕死,突然间想起自己给别人造成的痛苦,他想要赎罪,祈求宽恕。”就像塔可夫斯基在那场演讲时的结束语中所说的那样:“我想请各位不要太苛求,不要觉得《镜子》是一部难懂的电影。它就是一个很直接、很简单的故事。拍得再也明白不过了。”
除了《镜子》,塔可夫斯基电影的主角几乎都是男性,导演通过他们在不同时空内对人类历史与文明活动的参与,呈现俄罗斯男性在宏大领域内的驻足:他们在哲学中探寻真理并尝试阐释人类存在的意义,在俄罗斯的神学文化中践行并定义希望。《安德烈·卢布廖夫》中的费奥凡与卢布廖夫产生了分歧,他要离开修道院还俗只侍奉自己的信...
人人皆不朽,事事皆永恒。”读诗、忆梦是《镜子》阻断观众对电影戏剧性依赖的手段,在感官的、反理性的叙事下,捕捉一种飘忽不定的情绪,迷离飘渺的质感。塔式梦幻意境的创造是电影诗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记忆是无序的,梦是感性且主观的。在《镜子》中,对梦境的描绘制造了一种非理性的观看效果,这种对梦的复现...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访谈录 >> 在《镜子》中,那个女人为什么要飘在空中? >> 如果(人)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哪怕只是问一问自己这些问题,他就已经在精神上得到了救赎。答案是什么不重要。” ◆ 遇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人经历过的每个事件,都会变成其性格、观念乃至自身的一部分。因此,电影中的这些“事件”不应...
《镜子》电影剧本 文/〔苏联〕安·塔尔科夫斯基 译/胡榕 作者的家。作者的儿子伊格纳特打开电视开关,看实况转播。 矫正科医生(画外):你的名字叫什么?父称和姓呢? 病人(画外,口吃得厉害):我叫扎雷,…… 医生的办公室。矫正科医生送口吃病人去进行催眠治疗。 病人(画外,口吃得厉害):……尤里·亚历山大洛维奇。
之所以其后将名字改为《镜子》,源于费里尼电影《我的回忆》的影响,原本设计的三套方案中的两套都因为无法使影片提升到超越抒情回忆录的层次而作罢,从最终呈现的结果来说,塔可夫斯基将战争对人类生命状态的影响与回忆相结合,表现出导演与妻子、父母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影片鲜明的诗意表达。不过,上映之后的《镜子》...
《镜子》中的诗意表达并不是单一的哪一部分,而是由上述四个方面共同组成,这种诗意通过感觉和知觉进行传递,不同的人欣赏之后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感受,这也是塔可夫斯基不愿进行电影解读和热衷于长镜头的原因,也即避免造成语义的单一以及表达方式的受限。影片中用画面和声音记录下的时间不会因时过境迁而消逝,构成了永恒的...
塔可夫斯基的《镜子》失语和诗语 塔可夫斯基的《鏡子》:失語和詩語 塔可夫斯基的《鏡子》:失語和詩語 熊宗慧 摘要 《鏡子》(Зеркало, 1974 )是俄國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АндрейТарковский, 1932-1986)自傳性色彩最濃厚的作品,導演以自身成長經驗為經緯,勾勒出童...
塔可夫斯基:和并不茕茕孑立的男性比起来要正常些。正因为这样,在我的电影里,女性形象不是完全缺失,就是活在男性权力之下。女性只在我的两部电影中存在过,在《镜子》和《索拉里斯》里。两部电影中,很明显,女性都是依附于男性的。你不接受这种女性形象吗?
封面新闻记者 王卉 “我不相信预感,也不害怕凶兆/不逃避诽谤和毒药/世上并没有死亡/人人都会永生/一切皆不朽/十七岁不应恐惧死亡,七十亦然/只有现实与光明/世上没有黑暗,没有死亡。”俄国灵魂诗人阿尔谢尼·塔可夫斯基的诗歌,曾强烈地震撼过很多人的心灵。《牺牲》《乡愁》《潜行者》《镜子》《安德烈·卢布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