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可夫斯基穿着一套家居服,躺在床上,四肢舒展,床前是一个小壁炉,他心满意足地点上了火。此时我们正在巴黎第十七区,夜幕降临,我们即将尝试走进塔可夫斯基的“秘密花园”,然后发现它仍是“金瓯无缺”。这或许是令人欣喜的。(采访者:夏尔·H. 德·布朗特,1986年)编者| 约翰·吉安维托 采访者| 德·布朗特 ...
塔可夫斯基:人应追求精神上的卓越,应该给千百万年后的人留下待解的秘密,而不是让人回想起过往灾难的片片废墟……我不知道……不过不管怎样,都不可能是切尔诺贝利的核工厂,应该是相反的东西。 德·布朗特:你说过非常仰慕罗伯特·布列松,但是你们俩的电影风格完全不同。布列松倾向于大量删减画面,对于某些核心问题,他...
对于像塔可夫斯基这样的人而言,这样的言论似乎预示着在劫难逃的结局——1986年12月29日凌晨两点左右,塔可夫斯基孤身一人,逝于巴黎郊区纳伊的哈特曼癌症诊所房间内,终年54岁。认为女性的意义是“自我牺牲”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访谈录》一书所收录的采访中,篇幅最长,也是观点碰撞最激烈的一篇是瑞士女心理学家伊雷娜...
阿尔谢尼·塔可夫斯基:生活,仿佛一块玻璃,举在手上 阿尔谢尼·塔尔科夫斯基(又译为阿尔谢尼·塔可夫斯基,1907-1989),俄罗斯诗人、东方语言翻译家。早年受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熏陶,1925至1929年在诗人协会高级文学进修班学习。二战期间参加战争并负伤,失去一条腿。1989年病逝。死后凭诗集《从青春年少到满头白发》获...
”这句话既概括了塔可夫斯基作为艺术家的个性,又概括了知识分子的共性——“他不仅仅是他自己”。重建与灵魂源泉的盟约 别尔嘉耶夫说过:“俄国知识分子的敏感与多情是罕见的,俄罗斯人不仅在自己的创作热情中写出了完美的作品,而且在这种热情中进行完美的生活。”塔可夫斯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与艺术家,也以这种“艺术...
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了七部半电影,但每一部都是经典。处女作《伊万的童年》,首秀便惊艳威尼斯,拿下金狮奖,从此走上世界艺术电影大师之路。第二部电影《安德烈·卢布廖夫》是一篇长达三小时的恢弘巨制,以史诗般的视角展现那个离谱的社会。片中老塔透过影片所传达的的沉重感,让《安德烈·卢布廖夫》可以与严肃文学...
伟大的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一生作品数量稀少——仅仅七部极具超验性与精神性的影片;它们皆具有鲜明的特征:细腻优美的视觉画面,令人迷醉的长镜头,对风景与自然近乎泛神论式的崇敬,以及真实时间、梦境与记忆密无间隙的融合——这些影片在重新定义艺术电影可能性的实践中占有一席之地。 塔可夫斯基长盛不...
塔可夫斯基:要显示两人之间的真心诚意,唯一的方式就是找到两个人之间不可能成之而成之的关系。如果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强迫两人克服彼此间的差异…… 德·布朗特:拍摄《牺牲》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艺术风格发生了变化? 塔可夫斯基:从思想的深度、对于现代人类世界的窥探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牺牲》比之前的电影...
达喀,麦斯诺耶,1981年9月26日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4.4-1986.12.29)仅以七部电影长片便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他以对人类精神层面的深切关怀、缓慢的长镜头和诗意梦幻的视觉影像,创造了独特的电影美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