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在该书的序中所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具体机制上也对城市更新展开了创新研究;作者通过对中外城市更新理论与案例的比较和借鉴,深入探讨了中国城市更新过程中面对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对于该书的出版,国务院参事任玉岭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书丰富了我国城市...
系统动力学视角对城市系统的基本构造与运行机制进行结构化抽象、动态模拟和推演分析,解释了城市如何形成动态有序的复杂结构、反馈机制与演化过程。吴良镛提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认为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系统工程方法,从环境整体性、系统总原则、能源情况、经济情况、人居环境等方面形成中国城市整体系统研究方法...
城市—区域系统本身就是系统理论的一种模式,空间结构是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关于系统的定义如冯·贝塔朗菲L(Von Bertalanffy,1968)所述:“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同时他还强调在研究系统时应当把系统看作是“整体”或者“统一体”。由此可知,系统的本质特征是整体性,系统论的核...
全球微笑城市百强权威成果发布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9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河北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刘春成,受邀出席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微笑城市百强权威成果发布会并做主题演讲。 在题为《以城市系统学为基础理论的全球微笑城市SMILE指数思考与探讨》的演讲中,刘春成深入阐述了“城市系统学”这一...
人们一方面认为城市群内部的中小城市应该从中心城市承接更多的产业,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心城市向外的产业疏散是城市群内部平衡发展的路径。城市群内部的大小城市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仍然涉及集聚和平衡之间的关系。理论上,如果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功能是互补的,那么核心城市经济越强大,对外围中小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是越强的。中...
前面描述的经验性地理观察和经济直觉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地理理论体系,被称为中心地理论 (CPT),还有其延伸,城市等级理论。 用一句话来总结中心地理论和城市等级理论: 为了减少“空间摩擦”,大小、等级或功能相似的地方往往会在地理空间和/或人口中均匀分布。
该文提出理解智慧城市人地系统的内涵,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智能技术是城市人地系统的最重要组成和创新驱动力。其次,强调智能技术集成应用对人类活动方式、地理环境及其耦合关系的影响与调控作用;进一步从流空间与智慧城市空间组织、“人—技术—空间”动态耦合、复杂...
城市系统规划的理论研究城市系统规划体系的建立在建立中国的城市系统规划体系之前可以先来看一下系统工程的一般研究方法城市规划经历了从刚性规划转向弹性规划从指令性规划转向引导性规划从单向的封闭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方法从终极蓝图的静态思维转向动态过程的思维从作为目的性行动转向与规划所涉及对象充分沟通的公共理性规31...
1.3.1 城市—区域系统的发生机制 城市是人与物等各种“流”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不断积聚的过程中形成的。随着城市与周边地区联系的不断加强,城市与区域的互动程度不断增强,进而形成不同的动态渐进发展过程(丁志伟、王发曾,2012)。在第一次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产生之前,区域中的城市基本上处于无组织状态,其结构没有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