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中国大学《深圳商报》报道,2007年10月20日,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清华大学教授李伯重在发言中称,大多数中国大学的学报都是学术垃圾的生产地.随后多位教授对此说法表示认同.大学学报大都为学术核心期刊,因而纯学术性最强.但来自校园教授们自曝其丑的"垃圾论",却彻底击碎了这一神话....
但在《中国社会学》平台看来,中山大学的这份“黑名单”18本期刊并不足以说明问题,高校学报才应是最大的“学术垃圾产地”。 在中国9000多种期刊中,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约占四分之一,有2800余种。其中,高校社科学报又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其论文产出数量和相应的影响力却不成正比,按照《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数据,高...
学者熊丙奇将高校学报讥讽为“最大的垃圾产地”,说它“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浪费,而且造成了我们国家文科学术产品质量非常恶劣的名声。”按照《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数据,高校学报的平均影响因子不及全部学术期刊平均影响因子的一半。(《中国青年报》4月10日) 《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报道,让人看到了一些高校学报尴尬难看...
10月20日上午,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首发式在京举行。多位学者对大学学报的现状提出了批评。 清华大学教授李伯重在发言中称,大多数中国大学的学报都是学术垃圾的生产地。在随后的学者发言中,多位教授对此说法表示认同。湖南理工学院《云梦学刊》主编余三定称,一些大学的学报成了自己的自留地,...
前不久,一份存活长达13年的“假刊”终结了。这份名为《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在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曝光下,露出了没有主管单位、主办单位且在出售版面、大肆敛财的尾巴,随后被相关部门亮出红灯,予以注销。,大学学报被讥"最大的垃圾产地"
高校学报的发展,是与高校的学术氛围紧密相关的,离开高校学术氛围的改善,来要求学报健康发展,很不现实。因此,与其说今天有的学报成为了垃圾生产车间,还不如说是不科学、甚至违背学术发展规律的高校学术考核体系,导演了垃圾论文满天飞的学术局面。从根本上改变学术氛围,才可能让学报能健康发展,而改变高校学报的现状,必须解...
【冯雪梅:制造垃圾的高校学报不如停刊】 为什么学报不能脱离高校独立存在,如同熊丙奇所设想的理想方式,让第三方机构去办,以保持其独立性?是不是核心期刊,能否不由行政主管部门来认定?一本小小的学报,可能会牵扯出太多的利益纠葛、现实难题,学术环境中的种种不良生态,从中大约都可见一斑。 ...
大家千万不要投《铁道..《铁道工程学报》这个期刊审稿特别慢,至少是六个月,而且审稿的进度根本不会再网上公示,编辑部也不会给你审稿意见,退稿说退就退,一点理由都没有,甚至让人怀疑他根本就没有把你的稿件给专家看。尤其是在校的研究
给《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投了一篇论文,7月7日返修,状态为修改后发表,7月9日修好反馈回去;当天7月9日责编返回小修(只要求去掉其中的“本文”,“我们”几个词),状态为修改后发表,7月9日就修好反馈回去了。…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是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学术刊物。该刊物分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城市科学版和医学版四个版本,各具特色,覆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73年,国内外公开发行。该版本主要刊登机械科学与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