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吉林大学考古团队在吉林省通化市大安镇的一处溶洞中发掘出大量古生物化石,包括牛、羊、马、兔等,也有一些斑鬣狗化石,这些化石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托于盛桂莲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DNA研究团队与吉林大学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19年,古DNA研究团队的部分成员前往吉林...
5月5日,长江日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揭露了侏罗纪最早角龙类牙齿进化的“秘密”。 ■ 三角龙牙齿数量达800颗,每3个月换一次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一生只能换一次牙齿,乳牙脱落后,恒牙将陪伴我们的一生。而在爬行动物中,牙齿则会以一定的模式不停地进行替换,其一生中会多次换牙,角龙类...
湖北日报讯 (记者张歆、通讯员魏海勇、王俊芳)2月10日获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海军教授团队发现全球中生代最古老的一个特异埋藏化石库——贵阳生物群,埋藏时期距今2.508亿年。对贵阳生物群的研究表明,现代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在2.5亿年前生物大灭绝之后约100万年时间内,就已经初具雏形。 截至目前,贵阳生物群中已发现...
全球首次! 地大学者研究1亿年前“龟宝宝” 阅读提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韩凤禄副教授团队此前在河南进行野外考察时,意外获得一枚蛋化石。经研究确认,这是一枚约1亿年前的龟的胚胎化石,是已经灭绝了的体型巨大的南雄龟科成员所产的蛋。 龟鳖类起源于三叠纪晚期,在地球上已存在了2亿多年。世界各地保存有大量龟鳖类...
9月4日,《科学》(Science)刊登了一则“编辑部关切”消息,表示有两个独立的消息源向期刊指出,一篇由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可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科学》刊登的“编辑部关切” 据悉,这篇论文有两位通讯作者,一位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副研究员宋怀兵,另一位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南大学的教授朱斌。同样本篇论...
顾炎武一生虽颠沛流离,却勤学不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地大学者。他希望以真才实学救济天下,写出不少著述。其中包括①《明夷待访录》②《日知录》③《船山遗书》④《天下郡国利病书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意外从斑鬣狗化石中发现了“大安虎”这一新的老虎支系,这也是第一次在遗传学上定义这一支系。 大安虎是如何发现的?是什么导致了大安虎的最终灭绝?目前的科研手段能复原出大安虎的外形吗?近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
地大学者主导发现2.5亿年前化石宝库 湖北日报讯 (记者张歆、通讯员魏海勇、王俊芳)2月10日获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海军教授团队发现全球中生代最古老的一个特异埋藏化石库——贵阳生物群,埋藏时期距今2.508亿年。对贵阳生物群的研究表明,现代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在2.5亿年前生物大灭绝之后约100万年时间内,就已经初具...
中国地质大学关于2024-2025年度预聘—长聘制教师职位及“地大学者”岗位拟聘人员的公示 [ 温馨提示 ]公考雷达APP整理发布全国各地区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医疗、三支一扶、国企、银行、遴选、选调等13类公职考试招考公告和职位资讯。内容经人工多级严格核验和精细化处理,确保“及时、精准、全面、官方”的优质服务,...
湖北日报讯(记者龚雪、通讯员陈华文)5000年前的大熊猫,与现在大熊猫有基因联系吗?4月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成果入选。 “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科研成果,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赖旭龙教授、盛桂莲副教授,与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