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加强中游水土保持。突出抓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全面保护天然林,持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改善中游地区生态面貌。大力实施林草保护遵循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密切关注气候暖湿化等趋势及其影响,合理采取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增强水土保持能力以减少...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一直都没有忘记治理黄土高原,开始令人着手准备设置方案,并在1955年的首次人大上,提出了治理黄土高原和黄河的方案。起初,中国政府是希望能够通过修筑坡面梯田的方式来保护水土。然而,由于黄土高原的复杂的地形,使得西筑的梯田有很多,不仅没能够保持水土,反而是加剧了水土流失,最终这一场是以...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着手解决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的生存问题,除了定点援助帮扶以外,治理好生态环境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我国开始了大规模治理黄土高原的行动,用了70年的时间让这里变了一副面貌。三、70年的治理 黄土高原的面积是很大的,但是每个地区的情况又都不一样,化繁为简、变大为小,通过区域性综合治理来...
就连联合国也断言,黄土高原近乎无药可救,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这片曾经孕育出灿烂中华文明的土地,如今却因水土流失、植被锐减而满目疮痍,昔日的塞上江南已不复存在。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前行,黄土高原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的治理经验又为世界提供了怎样的启示?一、荒凉千年,根源何在?提到黄土高原,你...
作为中国的土地,中国可不相信联合国的判断。70年的治理之中,中国对于黄土高原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过好在黄土高原并没有辜负中国对它的投入,到了今天,曾经那个谈之色变的黄土高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多年开垦导致的荒漠化 作为世界上黄土堆积面积最大的地区,黄土高原足足绵延40多万平方公里,黄土...
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积累,黄土越积越厚,最终把湖泊填平,形成了现在的高原地貌。沧海桑田,这片从湖底崛起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早在7000年前,仰韶文化就在此萌芽,随后,周、秦、汉、唐等朝代相继在这里建都立业,黄土高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中心舞台。西周时期,这里森林茂密,草原广阔,植被覆盖率...
黄土塬是四周为沟谷蚕食的黄土高原面;黄土梁和黄土峁是两侧为沟谷分割的黄土丘陵,前者呈长条形,后者呈椭圆形或圆形。从分布面积来看,塬、梁、峁是黄土高原的地貌主体。 黄土高原地貌主体:从左至右:塬、梁、峁 在我国历史上,有关黄土高原的记载不胜枚举。在历史文献中,记述最多的还是“雨土”现象。所谓雨土,即...
因为就连联合国,也曾在对黄土高原进行考察后,认为那里并不适合人类居住。然而中国人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拉开了治理黄土高原的序幕。尤其是在1978年之后,咱们国家正式启动了治理黄土高原的大规模综合治理工程。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努力下,黄土高原才终于迎来了大变样。那么这一路走来,有...
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黄土高原,曾甚至被联合国认为“无可救药,无法供人类生存”。但在中国人民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70年治理下,如今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与之关系密切的黄土高原,也曾为中华文明的孕育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但在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