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又称土官,是中国古代元、明、清时期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设置的一种特殊官职,主要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以下是关于土司官职的详细解释: 一、土司的设置与沿革 元朝: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开始授予各族首领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职,这些官职后来被称为“土官”,即土司的前身。在此基础上,元...
苗疆被平定后,地方大员擅自授予其“刑名钱谷”的权力,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土司,仅为流官与各寨之间的中间机构,协助流官处理基层事务,属于“役吏”类官职,类似于内地州县地方社会中的乡约、保长等或者为清代地方社会中图甲、保甲之制,称呼为土弁更为贴切一些。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土弁几乎是终身执政且世代沿...
元代西南土司的层级结构较为复杂,常见的是宣慰司为行省下最高级别行政单位,其次为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又次之。宣慰府为土司制度最高级别的行政单位,上承中央,下辖地方,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但隶属管辖意义往往是象征性的,比较宽泛。威楚开南等路宣抚司,领威楚路、武定路、和鹤庆府,路又领州。...
材料 明代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自然条件差别甚大,少数民族众多。明初平定西南各省后,承袭元朝的土司制度,“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土司的官职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
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该族人民的制度。也指被授予这种官职的人。"在桂西少数民族地区,宋王朝平侬智高起义后,派狄青部下和加封土酋为土官,成立许多土州,县,洞。这些土州县洞,社会经济,政治组织,文化制度以及民情风俗等都与流官的州县不同,故称为土司。
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地位相当于知县。土司又称土官,是古代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土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司既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土著人在其势力范围内独立建造的且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土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
同、民族隔阂、山高路远、鞭长莫及等特殊情况,而采取的一种“仍土官以顺其情,设流官以制其势”的政治制度,目的是加强对地方少数民族的统治(注:元朝根据土司管辖范围的大小,对土司官职进行高低分级,武职设有指挥使司、宣慰使司、宣抚使司、安抚使司、招讨使司及长官司等官职;文职设有土府、土州、土县等官职...
1、土司又称土官、土酋,是中国古代一类官职的统称,通常是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任职,以夷制夷。土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司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头目在其势力范围内设立的且被中原朝廷认可的政府机构,狭义的土司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
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用来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其义在于羁縻勿绝,仍效仿唐代的"羁縻制度"。政治上巩固其统治,经济上让原来的生产方式维持下去,满足于征收纳贡。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土司制度,开始于唐代的"羁縻制度",形成于宋代...
索观瀛,这位卓克基的最后一任土司,绝对是当时的"多面手"。精通汉语、势力强大,还拥有这座堪称"豪宅"的官寨。在庄学本的笔记中,他几乎是四土土司中的"神"级人物。如今,这座曾经权势显赫的官寨已经成为一座安静的建筑博物馆。高耸的碉楼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王朝的落幕,而游客们更愿意去隔壁的西索民俗村吃吃喝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