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足器增多三足器出现发生于河姆渡文化的中晚期。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期的一个文化,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主要分布于现今浙江省的余姚市河姆渡镇。这个文化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当时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技术。在河姆渡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圈足器和三足器的出现和变化,这两者...
圈足器增多,三足器出现大声于河姆渡文化的第一期。 1973年,发现于浙江宁波的河姆渡镇,因而命名。
考古学者发现,北首岭遗址(今宝鸡地区)出土遗物中的三足器、圈足碗等典型器物与李家村遗址(今汉中地区)的特征相近,都属于仰韶文化类型。这可以用以佐证( )A. 中华
👀湖北博物馆珍藏的闵胡同鬼。🕰️春秋早期,神秘而璀璨的珍贵文物。1966年在湖北荆山苏家垄春秋时期曾国的国君曾仲犹父大墓中出土。 📌整体造型:两件铜簋高约28厘米,口径约15厘米,器身呈圆形,齿口鼓腹圈足。器盖和器身全部装饰有瓦沟纹 - 文物考古匠于2024080
鬲(lì)是古代一种煮饭用的炊器,有陶制鬲和青铜鬲,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觚(gū)是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卣(yǒu)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口椭圆形,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深。尊(zūn)是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
5. 壶 :壶在先秦时期既是重要的盛酒器,也可以用作盛水器。壶通常设计为圆腹、带颈、有盖、两侧有耳或鋬,底部有圈足或实足。 6. 罍(léi) :罍是一种大型的盛酒或盛水器皿,形状多为侈口、短颈、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容量较大,常用于储存或祭祀。
(1)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2)簋:敞口、束颈、鼓腹、双耳; (3)鼎: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 第三步,辨析选项。 图一,符合“四足的方鼎”,属于“鼎”; 图二,有盖、有双耳,属于“盨”; 图三,敞口、有双耳,属于“簋”。 因此,选择A选项。
考古学者发现,北首岭遗址(今宝鸡地区)出土遗物中的三足器、圈足碗等典型器物与李家村遗址(今汉中地区)的特征相近,都属于仰韶文化类型。这可以用以佐证()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B.-e卷通组卷网
礼器奁式炉:内折沿,筒腹折收,底承三蹄足,矮圈足。施青釉,釉色深翠可人。圈足及蹄足底露胎,呈朱红色,内侧几处窑裂!#可遇不可求 - 百读斋(平沙落雁)于20221021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31.3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考古发现商朝青铜器中不仅有酒器、食器,还有礼器,其中酒器就包括了卣(yǒu,口小腹大)、觚(gū,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爵(形状多样,三足)、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