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出头的年纪,张凤娇已成为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的副教授,至今发表论文40余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在2021年和2022年,张凤娇又先后获得国科大“领雁银奖”和“领雁金奖”。 对于张凤娇获得的这些成就,姜紫灵和...
#国科大·人物# 今年33岁的张凤娇,已经成为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的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在2021年和2022年先后获国科大“领雁银奖”和“领雁金奖”。对于张凤娇来说,科研是一件将爱好成功转化为事业的事情,未来她还想不停地做下去。本期,一起看“霹雳”导师张凤娇的故事。 °她,国科大“霹雳”导师! ...
药物介导的有机电化学晶体管 在这项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狄重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凤娇团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Jia Li等人提出了一种药物介导的有机电化学晶体管(DM-OECT),可用其作为一种强大的、可重复使用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传感器,最终表现出了惊人的灵敏度和选择性。通过将质子化的吉非替尼...
药物介导的有机电化学晶体管 在这项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狄重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凤娇团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Jia Li等人提出了一种药物介导的有机电化学晶体管(DM-OECT),可用其作为一种强大的、可重复使用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传感器,最终表现出了惊人的灵敏度和选择性。通过将质子化的吉非替尼...
可再生的即时检测(POC)传感器为疾病标志物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类新型解决方案,但是该类器件面临循环使用过程中重复污染难题,难以兼具高灵敏度和优异的循环使用次数,制约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凤娇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
国科大张凤娇/UIUC刁莹《AM》:共轭聚合物堆积取向调控的主体-掺杂剂相互作用对电荷传输的影响研究 有机半导体(OSC)分子靠弱相互作用堆积,显示出丰富的光电性质。通过施加外电场或化学掺杂可以很大程度上调控其电学性质,促使该类材料在有机电子学中的应用探索取得了蓬勃发展。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新材料和器件结构的不断...
围绕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化学传感器研究,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凤娇课题组从基本原理出发,简要概述了有机半导体薄膜形貌与传感器性能的关系,讨论了提升传感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形貌调控策略,并对该领域当前挑战与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论文详情 有机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