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很早就在日本作“國”的俗字使用,并在1945年正式用为日本的当用汉字,郭沫若曾长期旅居日本,不可能不了解这一点。 俗文字学专家张泉涌在《汉语俗字研究》中对“国”的来源作了一段阐述: 又如“国”字,现代日语采用俗字“国”,中国的简化字从之。这是日本人津津乐道...
而等到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在南京建国后,具有浓郁帝土思想的他,在“國”字上用了一番心思。在他看来,他所建立的“国家”之“国”字,不应表示大概、可能等“疑惑”之意,而应该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于是乎,洪秀全决定将“国”字改一下,1853年,其诏令将“國”字中的“或”字改为“王”字。在将“國...
汉字“国”字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字形始见于商代,经过历代变迁演变,异体字非常繁多,据统计,其写法多达40余种。不过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时期,最常用的为“國”。1956年,中央颁行《汉字简化方案》,将“國”简化为“国”,是现在法定规范文字,而台湾省依然延续以前的“國”。关于“国”字...
在“国”字的构形中,有代表代表土地的“口”,有保卫城池土地的武器“戈”,周时加“囗”(wěi),表示疆土、地域的范围,又引申为分封的诸侯国——“大曰邦、小曰国”。古天子所居为邦,诸侯王所居为国。邦者,封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或从“囗”,四围代表区划,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领域,后泛指国家,...
早期“国”的概念不像现在这么具体,这么形象。封建社会早期所谓的“国”主要说的是某些“政权”或者“诸侯”所占领的区域。而现在的汉字“邑”,更多的是在城市的名字中出现。比如:山东德州的“临邑”;河北的“阳邑”镇等。春秋时期“邦”表示“国”到了春秋时期,慢慢地就不再用“邑”了,往往用汉字“邦”...
923年,李存勖称帝,建立了“后唐”政权,不久灭后梁,定都于洛阳。后唐也成为了五代之中唯一定都洛阳的朝代。后唐早期 后唐的国力十分强盛,很快吞并岐国,并出兵灭前蜀,成为了五代之中面积最大的政权。史称“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然而,李存勖在统一北方后日渐骄奢,...
十六国是西晋灭亡后,在北方和四川盆地出现的一系列割据政权,统称为“十六国”。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分裂时期,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纠缠一起,使得北方遭遇了继东汉末年以来最大的灾难。十六国虽然混乱,但是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经过了十六国和后来的南北朝,进入北方的少数民族基本融入了汉族。第一...
国这个字的来历和演变 答案 “国”字的来历和演变答案如下:国有繁体字“国”,一个口和一个或.(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西周时期,(或许更早,我没记清楚) 天最大,地上是人管辖,最大的那个称为“天子”,天子把领土分封给他的兄弟,他的兄弟成了“...
“国”字的演变 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邑就是国。 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 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一以戈,一为守,其义尚不明。盖口为国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卫...
燕国是西周最北方的诸侯国,也是战国时期最后被秦所灭的诸侯国。燕国有一位著名的君主,叫做燕昭王,他曾经任用了一位智慧卓越的谋士,叫做 荆轲 。赖国:赖公是殷商王帝乙之庶长子微子启。微子启因为不忍看到纣王暴虐无道,抱着祭器投奔了周武王。周武王克商后,封微子启在赖国,让他奉祀商王的祖先。赖国是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