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国”字是甲骨文的“或”,读音为yù,本义为邦国,后又作“域”。用例见于西周何尊铭文:“余其宅兹中或”。 最简单的“国”字当属“囗”。《康熙字典》称“盖仓颉所制也”。“囗”的本义为“围(圍)”。后作为“國”的俗字而使用,但范围有限,用例见于《商君书...
这是“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国”字。甲骨文①的形体就是“或”字,右为“戈”,左为“国”,以戈卫国。可见在甲骨文中,“或”与“國”是不分的。金文②左边中间的圆圈是表示国土,周围的四条短线表示国界,右边有“戈”,也是以戈卫国之意。可见这个“國”字是个会意字。到了小篆③...
“中国”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最早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青铜器“何尊”上,而其实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可以分别找到最早的“中”字和“国”字。天津博物馆策展人 张夏:中国的“中”字,大家看卜辞是“立中允亡风”,大概就是在场地的中间立一根旗杆,然后根据上面飘带的方向来判断风速和风向,慢慢就引申出了中间...
3、建国后简化“国”字 (↑唐怀素《自叙帖》草书“国”)“國”字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方便书写和印刷,国家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其中“国”字简化也有过争议。据说最初的简化字为“囯”,但是有的委员认为现在是人民当家做主,因而最后通过“王”字加一点成...
国的甲骨文写法如下图所示:一、国的释义 1、国家。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3、在一国内最好的。二、字源解说 国字始见于商代。本义指疆域,地域。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后泛指国家。也指国都。三、组词 国家、祖国、中国、国庆、英国等。
这条卜辞表明,商王派遣使者出使“我”国。《甲骨文合集》8309:……于我师。这条卜辞表明,商王在“我”地 驻军。《甲骨文合集》7418:贞:勿令敢比我爯册,十月。这条卜辞表明 我族与敢族都听命于商王,共同联合进行军事活动。由以上几条卜辞可以看出,“我”族臣属于商王朝,听从商王调遣,向商王朝敬献贡...
国,甲骨文写法。 “或”是“域”、“國”的本字(即,或,国,域三个字同源)。或,甲骨文 (戈,表示武力) (囗(念wei2),表示城邑),表示有武力护卫的城邑、疆域。当“或”的“疆域”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囗” 另造“國”代替,当时的人没有见过甲骨文的写法,所以也就不知道“或”字当中已经包含了囗的意...
"或"是"域"、"國"的本字。或,甲骨文 =(戈,武力)+(囗,城邑),造字本义:武力守卫的一方疆域。当"或"的"疆域"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囗,城邑)另造"國"代替,表示古代诸侯封地而建的有武力守卫的城邦。有的金文 = (或,即"域",领地)+(王),强调"国"是"王的领地"。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一、国字,读音为guó,此字暂未发现甲骨文形式,其最早见于周朝金文,当然也有说是,见于商代金文。对此,笔者倒是没查询到。国’字本义指疆域,地域,后引申指地区,区域,再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再之后,泛指国家,当然了,也指国都。“国”字的最初形式,乃是“或”,也就是“域”的古字。此时的‘國’字...
国字原指邦国,甲骨文的国字,表示用兵器守卫城池。 金文的国字一部分沿袭甲骨文,也有一部分在字的外面加上方框表示疆域。 小篆国字中间变成了一个或,《说文解字》中这样记载: 隶书和楷书的国字承袭小篆的字体,线条变为笔画,就成了繁体的国字。 发展到现代的简体,简体的国里面用玉替代或,字型变的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