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最初是由广东国民政府创建的革命武装。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时,决定将各地赞同革命的地方武装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最初为5个军,分别由黄埔学生军、湘军、滇军、粤军、福军扩大为国民革命军一、二、三、四、五军,分别由蒋介石、谭延凯、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任各军军长。1926年7月...
“国军五大主力”是指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革命军内作战力最为坚强,装备最为精良的五支部队,分别为:国民革命军新编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第十八军。五大主力的称呼最早是在1946年的“军事整编会议”上被提出,各军基本上全为美式装备部队。其中:新1军是装备出来的,第74军是打...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自1925年组建到1949年被解放军歼灭,历时24年,前后有10人担任过该军军长。 2、国民革命军第二军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于1925年8月由建国湘军改编而来,成立之初辖三个师,分别是张辉瓒的第4师,谭道源的第5师和戴岳的第6师。1927年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于年底被缩编为第18师,1930年在第...
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 [1] ,由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创设领导,同时效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北伐、抗战、国共内战的国民政府军事主力。 [2] 1947年“行宪”前改为“中华民国国军”,即为国家之军队,但实质上仍属国民党控制领导,1949年国共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地区。现由台湾地区行政当局直接控制,在大陆也称为“台军”...
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之最前身为李福林的“福军”(该部为地方部队,野战能力较低。),主要为一“绿林部队”,在辛亥革命后于广州河南一带建立,人数约2000余人,是威迫省城的十八支民军之一。1920年8月,孙中山于广州护法,李福林支持,福军后被编入为“建国粤军”第3军(下辖4个旅编制)。1925年7月,国民政府...
1,攻击王牌军——第2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1925年在湖南成立,首任军长为谭延闿。下辖三个师:第4师,师长张辉瓒;第5师,师长谭道源;第6师,师长戴岳。1929年为了对付桂系军阀,第二军重新成立,蒋鼎文和陈诚分别担任军长和副军长。1937年,李延年担任军长,下辖第3、第9...
国民革命军第1军,源于黄埔军校的教导团(1928年整编后有一部分改编为第9师),是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嫡系主力部队。军队建设 1925年6月平定杨希闵和刘震寰以后,广州革命空气浓厚,军队设政治机关和开展政治工作得到了认可。国民党中央决定在革命军中“一律设党代表,以谋军政的统一。这样,政治工作又转入了一新的时期,...
1、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 第四集团军于1937年8月中旬奉令组建,由蒋鼎文担任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下辖原第二军的第三师、第八十师、独六旅等部,归第四战区指挥。1939年初该集团军的番号给予第二战区使用,由孙蔚如担任集团军总司令。该集团军先后参加了淞沪、晋南、豫湘桂、豫西鄂北等会战,1945年3月撤销集团...
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创设领导。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后,国民革命军中的一部分加入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大部分追随蒋介石、汪精卫反共清党。这部分军队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 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也曾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军八路(后为第十八集团军)、国民革命军军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