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Tschen Yin Koh,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出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国学大师,“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之一。 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对联一一“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可见陈先生的幽默。
题记: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这四位可是清华大学的扛鼎之人,被称之为国学四大导师,他们也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并且,他们的思想和学识,永放光芒,而他们在书法上的表现,也是非常独到的,都有个性,并且是自成一体。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这四位大家,可以说都是佼佼者,并且,他们在书法上...
1925年,清华学校成立国学研究院,任命吴宓为研究院主任,吴宓先后找到了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三位大师,章太炎与梁启超不合,他不去,就补上陈寅恪担任第四导师一职。 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不知道陈寅恪是谁,便向梁启超打听:“陈寅恪是哪一国博士?”梁启超说:“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他没有文凭。”曹云祥又问:“...
正是由于梁启超和同学吴宓的强烈推荐,才让那时年仅36岁的陈寅恪和当时著名的大师一起,进入到清华国学馆教书,开始了他在清华园里的生活。 和那些新式的西装革履的教授不一样的是,陈寅恪通常是长袍加身,戴着一顶可以把耳朵遮住的皮帽,胳膊肘夹着装满了讲课资料的布包,给人一种老学究的感觉。
1925年起,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道成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当时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是非常有名的高级学术机构,不论后来的有志者如何想重建这样的机构,实际上谁也没有重建起来。在“四大导师”这样的名师面前,培养了很多了不起的第一流学人。赵万里、徐中舒、姜亮夫、刘盼遂等后来的大学者,都是...
民国十四年(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国学门,由胡适建议采用导师制。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最为学博识精”。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
陈寅恪一家在雁山 对陈寅恪在西大的讲学,有关记载不多,只有姚平方先生有文记之较详。《中国之友》副总编姚平方,1942 年考入广西大学法律系。他回忆道,当时有上千名学者、教授、作家在桂林工作和生活,雁山的西大更是名师云集,陶大镛、千家驹……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其中最令他印象最深的,当数国学大师陈寅恪。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逝世,享年79岁。今天是这位我国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哲学家51周年忌辰,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八句良言,读懂牢记,绝对受用。大学精神的本质在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 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陈寅恪 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
历史学家蔡尚思认为,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而是史学大师 九十年代以来,著名学者陈寅恪一直被媒体尊称为“国学大师”,是“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是文化界炙手可热的人物。陈寅恪的学生,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蔡尚思认为,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而是史学大师。面对陈寅恪被不少人尊为“国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