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被判刑,是他编修北魏国史时,写了鲜卑不堪的历史。北魏皇帝拓跋焘看了极为生气,下令将他捉捕入狱,史称"国史之狱"。 若单看这场事件,可能会认为崔浩只是意外获罪,罪不致死。事实上,"国史之狱"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胡汉之间的文化认同差异。 崔浩是一位出身北方的汉人,他所受到的教育,是汉文化而非鲜卑文化。...
文|颜钊 北魏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39年),北魏政坛上发生了一起巨大的政治地震,北魏太武帝下令逮捕汉人重臣崔浩,随即将其处死,并且夷灭九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国史之狱"。 就表面而言,国史之狱发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即崔浩在编修北魏《国史》时,过于秉笔直书,未能美化北魏鲜卑皇室早期屈辱的历史。加上崔浩政敌的...
公元450年7月5日,北魏太武帝诛杀了汉族名臣崔浩,还灭了其九族。 崔浩死前由皇帝任命,主修北魏的国史。因过于直接,崔浩被鲜卑贵族指责暴露国恶家丑,惹怒皇帝,这是他被杀的导火索。历史上,称这件事为“国史之狱”。说白了,就是一部史书引发的血案。 这案子听起来简单,后人却争议不断,实在是南北朝时期的“罗生...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事件如流星般划过天际,留下一道道光辉。然而,有些事件却如同乌云密布,令人心生寒意。其中,南北朝时期的“国史之狱”便是这样一个引人入胜、又令人唏嘘的故事。它不仅涉及权力、历史与文化的交织,更是一场关于真相与谎言的悲喜剧。一、背景铺陈:权力的游戏 北魏时期,正值南北朝的风...
随即,他下了残酷无比的命令,斩断了崔浩及其同族的所有生命,无论血缘的远近,连姻亲也未被放过,此事件在历史中被记载为“国史之狱”。那血腥的命令如同凛冽的寒风,席卷了整个王朝。崔浩的生命之灯熄灭不久,太武帝的内心却涌现出了悔意。他对着空旷的殿堂深深叹息,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崔司徒,何至于此?”...
在中国古代,"国史之狱"是史官群体面临的典型困境——秉笔直书可能触怒权贵,曲笔逢迎又违背职业操守。史官之难,不仅在于记录的真实性,更在于如何在政治高压与历史责任之间寻找平衡。一、史官的职业困境 直笔与曲笔的抉择皇权与史权的博弈 二、国史之狱的典型案例 北魏崔浩案:崔浩主持编修《国书》,因如实记载拓跋...
北魏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39年),北魏政坛上发生了一起巨大的政治地震,北魏太武帝下令逮捕汉人重臣崔浩,随即将其处死,并且夷灭九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国史之狱”。就表面而言,国史之狱发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即崔浩在编修北魏《国史》时,过于秉笔直书,未能美化北魏鲜卑皇室早期屈辱的历史。加上崔浩政敌的...
北魏“国史之狱”与世家大族的命运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因为司徒崔浩在编写国史的时候“曝光了国家的黑历史”,所以下令把崔浩一家全给灭了。崔浩来自清河崔家,绝对是名门望族。除了清河崔家,因为联姻的关系,也被太武帝拓跋焘一起灭了的还有范阳卢家、太原郭家和河东柳家。崔、卢、郭、...
历史总是在重复中前进,在教训中成长。国史之狱不仅是一场政治斗争,更是文明冲突的缩影。它告诉我们,改革需要循序渐进,文化融合需要时间沉淀。任何过于激进的变革,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而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时,或许最该记住的,是那些为理想献身的人们,以及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启示。
北方的高门士族在“国史之狱”中几乎受到了灭顶之灾,后世史学家认为,崔浩推行汉化,大量提拔汉族的世家大族,触犯了鲜卑贵族的利益,他成为了鲜卑贵族与赵魏大族之间矛盾的牺牲品,“国史之狱”不过是个借口罢了。 崔浩被放在一个四周都是栏杆的囚车里,由士卒被押送到平城南郊,押送的士兵几十个人在崔浩的头上撒尿,崔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