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如非洲部落研究,需通过3-5年驻地观察,记录口述史、收集实物证据。这种方法区别于纯文献研究,能发现档案未载的隐性社会规则。 长期跟踪机制确保研究动态性,如持续30年的中东石油政策追踪,既能捕捉短期波动,又能提炼周期性规律。这种历时性研究构成国别数据库,为预测模型提供支撑。 四、与区域...
因此,学界应该和政策界有更多直观的联系和沟通,相互之间打通这种桎梏,真正打通“任督二脉”,才能让区域国别研究迎来蓬勃的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前正是区域国别研究大发展期间,我们更应该重视“田野调研”以及“旋转门”机制的完善,才能真正让区域国别研究顶天立地,最终完成“树人”的目标,为中华民族的...
区域国别学,是中国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早期欧洲列强占领和统治殖民地,需要了解和研究相关问题,最早的“区域国别研究”便应运而生。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确定将区域国别学纳入第14类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目录,可授予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学位。2025年...
在此之前,全国已有十多所高校设立区域国别研究二级学科,打破了原有的仅仅依托国际政治、区域学、世界地区与国别史专业培养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的局面。不过,区域国别研究二级学科的设立还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对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要求,必须成立自己的一级学科。2022年9月,区域国别学被正式纳入教育部公布的...
军鹰的解决之道:区域国别研究信息系统 前言 就学科发展史而言,作为学科的区域国别学(Regional Studies),又称地区研究(Area Studies)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西方“大国之学”, 是一国由地区走向全球、深入观察世情、构建本国战略的学问,历史上长期服...
区域国别研究的本土化路径是一种知识迁移的过程,不仅是对概念、理论或工具方法的模仿,也是在自身学术话语、认识体系和价值内核中植入新思想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它是对学术风格和学术取向的启迪,目的是激发一个文化群落、一个认知共同体、一代人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不能否认,区域国别研究有长足进步。然而,时局对中国的期待以及中国本身对外交往的需求决定了,当前中国国别区域研究至少存在十个方面仍是相当突出的:一是重文献梳理,轻现实追踪。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都只有个位数的研究人员,甚至有的机构一人身兼多个国别研究任务。人力有限,只能针对过往期刊论文进行...
有关区域国别学,跨学科研究是学术界公认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这与该学科研究对象的多元化密切相关。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对象涉及世界各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宗教、文化、语言文学、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显然,有关研究必然需要运用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有学者提出,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
自2011年至今,短短十余年,区域国别研究在全国近200所高校分批铺开建设,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是国家高瞻远瞩布局、自上而下推动的产物,也是高校不负时代重托、协同努力回应的结果。区域国别研究正在迈入学科建设阶段,各界协同努力,通过跨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培养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构建中国...
区域国别研究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跨学科研究,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实践中,交叉学科的融合问题是一大难点,如何在跨学科研究中体现学理性而使研究上升至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高度,从而使得学术价值得以体现,则是区域国别研究面临的最大挑战。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于区域国别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具有共识,但在多学科如何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