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喜龙仁则更像一个诗人,艺术研究就是他的“诗的作业”,他以诗性贯通艺术研究的里程,东方艺术的诗性精神对他来说最为会心。 在第一本研究东方艺术的著作《金阁寺》中,喜龙仁谈到日本庭院中苔痕历历的景象对他的吸引,他认为这是东方情致的缩影,反映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微妙精神,突显出在静寂中感受世界节奏的智慧...
喜龙仁一生著述极丰,其巅峰之作便是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绘画:大师和原理》。海外中国艺术史译丛 喜龙仁《中国绘画:大师和原理》全四册 为便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绘画史中的大师和杰作,以及其基本的美学原理,瑞典美术史家喜龙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撰写了这套《中国绘画:大师和原理》。出于实际的需求,喜龙仁将...
此外,在莱韦尔廷指导期间,我们也不能忽略喜龙仁的第一位老板芬兰实业家保罗·辛伯里可夫(1859-1917),他收藏了诸多18世纪瑞典艺术家的肖像画,其中就包括皮罗。作为一个年轻学者,喜龙仁完全被洛可可艺术所吸引,并在笔记本上梦幻般地写道:“洛可可!这个发音有趣、稍带炫耀的词语,本身不已经显得十分俏皮了吗?它听起来就...
喜龙仁摄 暗层较多的八角形宝塔是中国北方最常见的一种宝塔类型,其塔身越靠近塔刹越尖,不仅出现在辽代和元代,在明朝初期也出现过。北京天宁寺塔和慈寿寺塔(八里庄塔)是这种宝塔的典型代表。它们都有13层,塔基很高,底层内有较大的人物浮雕装饰。大量密檐形如屋檐伸出低矮的楼层外,与高高的底层形成非常生动的光影对比...
喜龙仁是一位痴爱中国艺术品的瑞典人,是欧美中国艺术研究的先锋人物之一。上海书画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喜龙仁与中国艺术》还原了喜龙仁于1918年, 1921年至1923年, 1929年至1930年和1935年四次重要的东亚之旅。澎湃新闻经出版社授权刊发新书节选。 该书作者米娜·托玛(Minna Törmä)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文化和艺术...
1956年5月,喜龙仁与负责运送北京故宫文物赴台的庄严,合影于台中北沟库房外。 喜龙仁是最早对中国艺术史进行系统研究的西方学者之一,他对中国艺术的研究与收藏蔚为大观,与中国学界和美术界也有过广泛交流,并影响甚远。但海内外学界对他的专门研究并不多,我们采访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客座副研究员、目前在常州工...
作为一位西方学者,喜龙仁几乎成为中国艺术研究的百科全书式人物。 哈达门,城楼以及在瓮城中等待火车通过的人群(喜龙仁 摄 选自《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喜龙仁对北京皇宫、城墙、城门、园林的研究,得益于特殊的历史机缘。除了著名汉学家伯希和,以及后来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周谷城,最主要的是,喜龙仁得到了那时...
喜龙仁,一位瑞典籍的博物馆员工,耗时20年研究中国艺术,堪称中国早期艺术史的探险家。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溥仪曾亲自为他拍摄照片,胡适在北大为他翻译作品,他还有幸结识了张元济、蔡元培、张大千等文化名人。高居翰形容他是一位“穿过黑莓地采摘了所有容易采摘的黑莓,而让后来者只剩下难以采摘的人”。喜龙仁不仅留...
1926年10月17日,胡适先生在日记中记下这段话。文中提到的喜龙仁,是瑞典著名艺术史学者,1956年获第一届查尔斯 兰 弗利尔奖(相当于艺术史界的诺贝尔奖),被称为二战后西方研究中国绘画的集大成者。▲喜龙仁(Osvald Siren, 1879—1966),瑞典美术史家 喜龙仁有一本很著名的著作,即《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