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精神活动失调引起的不良情绪可使功能紊乱,导致各种心理、生理疾病乃至全身性疾病。这些精神活动主要表现为人的情绪变化,这就是继《黄帝内经》“五志”以后中国传统医学提出的“七情”,喜、怒、忧、思、...
喜、怒、忧、思、悲、恐、惊各自对人身心的影响 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但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甚至导致某些冠心病人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怒则可能破坏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导致肝气横逆,引发胁痛、两肋下发闷等症状。忧表现为忧心忡忡,过度忧愁会损伤肺气,影...
《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 七情是指人的情志活动。中医学把七情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故而称为“七情”。七情属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并非致病因素。如果人的精神突然受到强烈刺激,某些情志活动过久,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
我们经常说,人有七情六欲,说明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属于正常的情志活动。 七情由神明之心所主,又分属于五脏,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和悲,肾在志为恐,所以又有“五志”之称。 精神、情志活动是要有物质基础的,脏腑化生和贮藏的精气就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情志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向来有“七情”、“五志”之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中,思与忧,情感相似,可以相合;惊亦有恐惧之意,故惊可归于恐。由此七情简化为喜、怒、思、悲、恐,与五脏一一对应,即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悲,肾志恐,称为“五志”。
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但是,过度的、持久的情绪波动,则是常见的致病因素。所以,中医学将过度的情志变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称为“七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指出,精神活动的异常,可以直接影响各脏腑的功能,即为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情志致病可直接伤及内脏,《皇帝内经》认为心在志为喜为惊,过喜或过惊则伤心; 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 肺在志为悲为忧,过悲则伤肺; 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其后,张景岳提出了“五志首先影响心神,后伤相应之脏”的观点。情志致病的病理性分析 《皇帝内经》指出: ...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由于过度的悲忧,耗伤肺气,最后患上肺疾而亡。惊恐易伤肾 腰酸尿频面色暗 惊恐,是人在感觉到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精神高度紧张时产生的畏惧心理或胆怯表现,是在异常情况下的应激状态,事后还要持续一定时间。肾属水、主纳气,主管大小便的开阖。恐与肾有直接关系。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
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