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善良,一定要为善去恶(哲理文章) 王阳明先生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里面的意思很简单也复杂,就是说我们自出生婴儿时期是无善无恶的,有善念恶念是因为自己的意识动了,自己知道自己在做善事或者做恶事是基本的良心,最后一点要为善去恶才是...
要研究了才知道好或不好,然后把好的保留,把不好的去除,即所谓「为善去恶是格物」。 孟子、荀子是战国时代前、后两位儒家代表人物;两人在道德学说的心性论层面,一主「人性本善说」,另一则持「人性本恶论」。孟、荀两人对于「天(道)」所抱持的不同信念,一方面导致他们对人性问题表现出似相背反的看法,而另一...
而且汉代的很多思想家还在儒道两家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对“善恶”的理解,把积德行善这个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比如贾谊就提出了“善不可谓小而无益”的理论,认为行善去恶要从小事做起,一点点成为习惯。刘备震古烁今的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很显然就是受了贾谊理论的影响。总的来说,有...
“是的,父亲。为人处世,当择善去恶,长善救失;当济人之急,救人之难。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应以仁义为节制。父亲,今日听了您的教导,孩儿受益匪浅。其实做学问、求技艺,都不可贪多,要精益求精。凡是符合道义的事,就算与职责无关,也当义无反顾地去做。感谢父亲教诲,孩儿谨记于心。”原文《颜氏家训》...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的善恶,可以理解成有用的和无用的,好的和坏的,美的和丑的,积善和做恶,真理和荒谬等等。格物,不要仅从字面上去理解,也可以简单地理解成要“把事情做成”,格物=成事。无论是养生、修身、齐家、平天下,还是做一件小事,都要以格物的态度,以将微尘视作须弥山的重视态度,去积累善...
为善去恶来自于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传习录中王阳明说:物无善恶,在心如此,在物亦然。 物无善恶,物没有善恶 没有二元对立,物也没有好坏 高低 对错 美丑 胖瘦。 在心如此 在物亦然,心物一元 心即是物 物即是心 心外无物。所以一切事物都没有...
先生说:“善恶只在你自己的心上。依循天理就是善,为气所动就是恶。”薛侃说:“事物本身终究没有善恶吗?”先生说:“对于心而言是如此的,对于事物而言也是这样的。世俗之儒就是因为不知道这个道理。舍弃本心去追逐外物,将格物的意思理解错了,整日向外求,只是妄想‘不通过积累便获得成就’,刚开始时不...
阳明先生一生所创的心学,堪称儒家在历史长河中的新发展。心学博大,理论纷纭,王阳明将其核心独到地概况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在为人处世之上的教益,引人深思。 1 无善无恶性之体 阳...
而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即为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既然人人能够触及,那么“满街皆圣人”亦无不妥,亦无不可。《王文成公全书》卷八《书魏师孟卷》就提到,“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