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_。A.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B.增加细胞壁的通透性;C.干扰RNA的合成;D.干扰DNA的合成。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A.麦角固醇结合剂B.固醇14-α-去甲基酶抑制剂C.β-1,3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D.抑制DNA、RNA合成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有效的抑制真菌细胞的生物合成,通常唑类抗真菌药一般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衍生。 咪唑类有克霉唑通常口服吸收比较差,而且不良反应比较多,通常可用于局部治疗;咪康唑口服的吸收性相对比较差,一般静脉使用可以引起血栓性的静脉炎,但是局部用药可治疗皮肤念珠菌病以及体癣,股癣,足癣花斑癣等;益康...
【答案】:C 唑类抗真菌药抗菌机制相同,能选择性抑制真菌甾醇-14α-去甲基酶,使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受阻,细胞膜屏障作用障碍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A.抑制核酸合成B.抑制二氢蝶酸合酶C.抑制蛋白质合成D.抑制细胞膜类固醇合成,使其通透性增加
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 A. 抑制核酸形成 B. 抑制二氢蝶酸合酶 C.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D. 抑制蛋白质合成 E. 抑制细胞膜类固醇合成,使其通透性增加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E.抑制细胞膜类固醇合成,使其通透性增加 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可干扰真菌洗不好中麦角固醇的合成,使真菌细胞膜缺损,增加膜...
一、作用机制: 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 ,诱导细胞通透性发生变化,细胞死亡。 二、常用药物 1.硝酸咪康唑 化学名:1-[2-(2,4–二氯苯基)- 2-[(2,4–二氯苯基)甲氧基]乙基]-1H-咪唑硝酸盐 2.酮康唑 化学名:顺-1-乙酰基-4-[4-[2-(2,4-二氯苯基)-2(1H-咪唑-1-甲基)-1,3-二氧戊环-4-甲氧基...
咪唑类抗真菌药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真菌细胞生长,进而起到抗真菌作用。咪唑类属于大类的抗真菌药物种类,其中包括药物较多,可根据自身情况遵医嘱用药。 咪唑类抗真菌常用的有咪康唑、联苯苄唑、克霉唑等,这些药物主要是用来治疗皮肤黏膜的真菌感染,同时也可以用来治疗皮肤念膜的念珠菌感染。无论选择哪种咪唑类抗真菌药...
唑类抗真菌药物主要有咪唑类和三氮唑类。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代表药物为噻康唑(tiocon- azo|e)、益康唑(econazole)、酮康唑(ketoconazole)等。此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多数可看作是乙醇取代物,其中羟基多为醚化,c-1与芳核直接相连,c-2与咪唑基连接,因而c一1是手性碳,此类药物应具有旋光性,但临床使用的药物多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