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顺之23岁那年(嘉靖八年),他参加了每三年才在京城举办一次的会试,荣登第一。 初入仕途 此年担任主考官的是当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张璁(当时的权位相当于宰相),他喜见自己能收罗到唐顺之这样的人才而十分高兴,因此欲利用他的权势越级提拔唐顺之到翰林院为官。可是没有想到这个初入仕途的读书人唐顺之,在这个...
在总督胡宗宪商议讨贼御寇的策略时,唐顺之主张在海上截击倭寇的兵船,不让倭寇登陆,减少民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当时大部分的将校兵卒都惧海战,他们常常假借各种原因拒不出战,这给倭寇提供抢掠的机会。唐顺之见人民遭此难,决定以身作则,下海视察。他从江阴驶向蛟门,一昼夜行六七百里,出没惊涛骇浪之中,处之泰然,...
但唐顺之就是不同意,连榜眼探花都不行。最后实在没辙,朝廷给他安排在了全国第四名;虽然唐顺之被排在了第四,但他的策论写得太好了,嘉靖帝亲自在唐顺之的试卷上批写“条论精详殆尽”,意思是条条框框都好到了极点,挑不出毛病 唐顺之也因此成为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进士考试没进前三,但得到了皇帝御批的人...
嘉靖十二年的时候啊,唐顺之就靠着自个儿的本事进了翰林院,在那儿当了个翰林院编修,干的活儿是参校累朝的《实录》。这时候呢,那张璁可没忘当初唐顺之不领情那档子事儿,就可劲儿地为难唐顺之,弄得唐顺之在官场里走一步都跟要了命似的,那处境难着呢。没辙了,唐顺之只能说自己病了,然后回家歇着去了。...
嘉靖八年,唐顺之23岁,在会试中高中第一。在这之前,他就已经小有名气了,会试又拿了个第一,更是声名远播,连内阁大学士杨一清都成了他的“粉丝”,表示如果他参加殿试,一定要录取为第一。据顾宪成的《郡志传》,杨一清的好意,却遭到唐顺之断然拒绝。杨一清先后五次派人去劝,唐顺之都不同意,气得杨一清直...
——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唐顺之...
刺客答应了唐顺之的要求,唐顺之从容自若,继续专心写字。一幅字刚刚写完,唐顺之突然将手中的笔掷向刺客,刺客大呼一声,倒地不起,原来那支笔恰好刺入了刺客的咽喉中。弹指间掷笔灭刺客的背后,是唐顺之在武学领域的深厚积累。为了练好武术,唐顺之时常不顾山高水远,四处寻找武术高手登门求学。若有一技之长者前来...
唐顺之,字应德,号荆川,所以又被人称为荆川先生,生于1507年11月9日,是江苏常州人,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会试第一,做了翰林编修,后因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之职,督师浙江,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后曾调任右佥都御史,凤阳巡抚。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在督师抗倭途中不幸染病,在通州,...
你知道吗?唐顺之,这位逝去近500年的明代军事家,竟然还能在今天打假!西方学者们费尽心思删改历史,结果在唐顺之的著作面前露出了马脚。唐顺之(1507年11月9日—1560年4月25日),字应德,又字义修,号荆川。他是江苏常州人,嘉靖年间曾中会试第一,后任兵部郎中,亲率舟师破倭寇于海上,升任右都御史,巡抚淮扬。晚年讲学著...
唐顺之对戚继光的教导,不仅限于军事策略与武艺训练,更重要的是传授了其深厚的军事思想与实战经验。唐顺之深知,单凭勇猛与数量,难以彻底击败狡猾且战斗力顽强的倭寇。因此,他创造性地发明了著名的“鸳鸯阵”,这是一种以5人为一小队,长短兵器相结合,既能攻又能守的战术阵型。这种阵型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