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译者统谱》统计,到庆应三年(1867)唐通事制度废止时,唐通事任职人员已达到1644人次。唐通事,作为日本锁国时期负责对外事务的官员,其职位的设置与队伍的壮大发展过程也与幕府的对外政策有着密切关系。庆长、元和年间的唐通事规模较小,上文引用《长崎志正编》记载了初期只有冯六、马田昌两人,直到宽永年间,幕...
并提出了唐通事以福建人居多、唐通事的任命资格必须是居住在长崎的“住宅唐人”身份、唐通事具有世袭制及其工作范围广等结论。邵继勇在《长崎贸易中的唐通事》一文中,探索了唐通事产生发展的渊源、构成,阐述分析了唐通事在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作用。王来特在《长崎唐通事与德川日本的“怀柔远商”》中,通过整理唐通...
唐通事体制是清朝时期为了方便同日本进行贸易往来而设立的体制,长崎的唐通事不仅需要精通翻译汉语的工作,而且要求他们必须具备隶属德川幕府的官方身份属性。虽然这一体制在后来逐渐消亡,但是研究和整理这一群体所在的历史,对帮助我们研究日本德川政权是如何模仿中国的体制和秩序来构建自身的政权体系有着很大的作用。在17世...
许海华在其大作《论旧长崎唐通事与近代日本对华交涉》中,巧妙地聚焦于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如何重用昔日的长崎唐通事,并深入剖析了这些唐通事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而李斗石与王慧杰,在合著的《幕末至明治初期:唐通事在日本外交翻译中的贡献探析》一文中,通过对唐通事翻译功能的细致考察,得出了新颖见解:唐通事不仅是日本...
答:“唐通事”,汉语可以理解为“中国翻译”,指给来长崎的商船贸易做翻译工作的人。从广义上说,主要负责与中国人有关系的取缔基督教徒和中国人之间发生纠纷时进行调解等,即长崎地方官员中专门从事与中国人有关系的事情的人。从职称上分有:唐年行司、唐内事、大通事、小通事、稽古通事等。 8、江户幕府采取锁国政策...
长崎唐通事日常职务内容 长崎唐通事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至明治时期的职务名称,主要职责是在崎州长崎地区担任唐人(荷兰人)的通事,负责翻译、协调和处理唐人与当地居民及当局之间的事务。 其日常职务内容包括: 1.担任唐人与当地居民及当局之间的翻译和协调人,在交流和处理事务时充当沟通的桥梁。 2.协助唐人在当地开展商业...
唐通事名词解释: 日本江户幕府(1603—1868)在长崎设置的翻译职务。始设于1604(一说1603)年,初应中日贸易之需,后兼及华侨事务。最早任此职者为冯六,人数时有增减。10年马田昌入、林长右卫门、中山太郎兵卫、颍川官兵卫等4人为大通事,并首次增添林仁兵卫和颍川藤左卫为小通事。直至幕末,此职均由流寓明人及...
日本江户时期长崎唐通事是史无前例的特殊翻译家群体,他们是华裔中的佼佼者,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中日民间交流的使者。他们落叶扎根于日本长崎这片土地上,与异国他乡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本书通过对明清时期25家福建籍通事家族史料搜集整理,与田野调查资料相互印证...
第五节 个别唐通事违法犯罪问题 江户时期长崎唐通事制度持续两个半世纪,多数唐通事与幕府和长崎奉行和睦相处,深得他们的信赖。尤其江户初期前几代唐通事兢兢业业、恪守职责,基本没有发生违法、违规的事件。但到了后期,有的唐通事家族由义子或女婿继承役株,他们没有继承家产或家族没落,为生计贪图钱财,走上了犯罪的邪路...
唐通事是日本江户时代长崎贸易中对从事商务贸易汉译人员的一种职业性称谓,它和阿兰陀通词一样,都是以语言为媒介,吸收和传播外来文化的职业翻译集团,但它在长崎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远在阿兰陀通词之上。唐通事的职务是多方位的,它不仅是翻译官、外交官和商务官,而且是华侨领袖及华人事务管理官。唐通事以其特殊身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