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爆发前,护国军曾有大量通电,而凡是以三人联名发表的通电,要么署名“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率云南全省士民公叩”,要么署名“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同叩”,电文中亦屡屡可见“继尧等因是义愤风云”、“继尧等既经宣布反抗帝制”等等表述。只要读过小学的,都能看出以谁为主吧? 再看下图: 这是出版于1916年的《...
其实,在蔡锷返回云南前,唐继尧就分别向周边的粤、湘、桂、川等六省发出密电,反对袁世凯同日本人签订“二十一条”,尽管袁世凯对其极尽拉拢,但唐继尧不为所动。在蔡锷还没有回到昆明的时候,唐继尧就公开反对袁世凯称帝,只是现在人们将功劳全都归于蔡锷,而对唐继尧的功绩,选择了遗忘,这是很不公平的。蔡锷病逝...
但值得一提的是,李烈钧和蔡锷在云南的时日里并不长,紧张的局势与快速的变化使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考虑合影的必要性。同时,虽然我们很难在历史的画卷中找到唐继尧、蔡锷和李烈钧的合影,但并不代表他们之间没有深厚的友谊与默契。蔡锷被任命为第一军总司令,而李烈钧则作为重要将领留在昆明,策划军事行动。正是这...
后来蔡锷在日本福冈医院病逝,当时的报纸追到蔡锷者功绩,称蔡锷在云南起义中占据着主动的位置,唐继尧则是被动的位置。看到这样的报道,云南人纷纷为唐继尧抱不平,而唐继尧因此特意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说:我这一生要与蔡锷兄弟同生死共患难的,蔡锷就是我,我就是蔡锷。在云南起义事件中,蔡锷如果是主动的话,那么我...
蔡锷功劳大于唐继尧? 谢本书(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护国运动前后,蔡锷在云南的威望要比唐继尧高。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在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时,恰遇辛亥革命爆发。蔡锷组织并领导了昆明重九起义,起义成功后,被公推为云南都督,唐继尧则任贵州都督。蔡锷在滇任职期间,树立了崇高的威望。蔡锷...
时人评价说:“云南起义,倡导行谋,操之国;而决策筹备,出自唐公。”唐继尧与、蔡锷、李烈钧并称为“护国三杰”,在全国声誉大增 二、反动军阀 唐继尧作为手握重兵的军阀,其本质上是一个投机者。他和孙中山等人不同,他没有坚定的革命理想,缺乏革命意志,他行动的准则就是政治利益。这是他后期走向反动的根本...
摘要:本文深度聚焦护国运动时期,全面且细致地探究唐继尧与蔡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对桂百铸遗稿、周沆自述诗以及《云南首义拥护共和二十一周年纪念》等丰富多元史料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梳理与交叉印证,深度挖掘历史细节,重新审视唐继尧在蔡锷入滇事件中的真实意图,清晰呈现这一时期西南地区政治局势的复杂与多变,为护国运动...
蔡锷同时代的将领还有唐继尧(1885-1963),他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之一,掌握并操控着相当规模的军队与势力范围。评价蔡锷时,我们思索:倘若蔡锷未逝,他是否会步唐继尧后尘,成为大权在握的大军阀,统辖更辽阔的地域与庞大的军队?解答此问题,需结合历史背景及个人特点分析其发展潜力,可从以下方面考量:历史背景与...
唐继尧、李烈钧、蔡锷他们三个应该也没具体去想,或者没时间去想事态的演进与运动的成败。护国三杰 而蔡锷、李烈钧的立场,他们主客分明,更多的应该是借兵伐袁,顺应时代潮流。所以,不喧宾夺主,主动邀请唐继尧来合影或留不留合影,其实对他们来说,抑或对唐继尧来说,当时从主客观方面来看,根本就不重要。
民国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云南起义推翻了袁世凯的帝制,在这次历史事件中,世人皆知有两位中心人物,分别为蔡锷和唐继尧。 但有一件事情非常奇怪,蔡锷从北京逃出去之后为什么单独选择云南为他起义的根据地?这一切都是因为云南有蔡锷的军事基础,他为何会在云南有这么大的实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