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都督相当于现在的省级或更高级别的军事指挥官。 都督的起源和地位:唐朝的都督主要源于汉末三国时期的军事职称,并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在唐朝,都督的职权和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提升。 都督的职责:从官职级别上看,唐朝的都督不仅负责地方的军事事务,还常常兼任民政、财政等职责,具有相当高的权力和地位。
都督(dū du),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都督官职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含义 都督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最初是作为监督军队之官,后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因为征伐四方,乃于出征时暂时设置督军御史以监督诸军,事成回师后则罢官...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