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在扬州市区发现两条在晚唐、唐末时淤塞的古河道,也证明了扬州河道的淤塞。由于之前扬州城内河道水位很大程度上受江潮的调控和节制,潮信不通城郭以后,扬州城内河道淤浅日益严重,“江派南徙,波不及远,河流浸恶,日淤月填。若岁不雨,则鞠为泥涂,舟檝陆沈,困于牛车。”唐末江海形势的变迁,不仅带来扬州运...
”运河的开通使扬州在交通便利上获利甚丰,经济得到迅猛发展。隋炀帝还在运河两岸遍植柳树,到了唐朝,运河两岸“夹岸分堤万树余”,大面积的绿化除了形成了美丽的景观外,还增加了扬州的空气湿度,再加上温暖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扬州宜人的居住环境。在唐朝恢复社会生产力的前期,扬州就已经是“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
《旧唐书》称“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新唐书》则称“扬州雄富冠天下”;《资治通鉴》也记载,“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成都)”。扬州之富庶、繁华可见一斑。 唐朝时期的扬州排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位列唐朝第三大城市。 位置:地处江苏中部,江淮平原南端,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大运河,与苏...
唐朝时期的扬州是一座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国际大都市,也是当时的三大国际港口之一。扬州的繁荣可想而知,扬州的夜生活更是唐朝时期最早废止“宵禁”的城市。众所周知,唐朝的“宵禁”制度是非常严格的,《唐律》中规定了专门的条款:“诸犯夜者,笞二十”。但到了唐朝中后期,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城市的每个地方都...
扬州 扬州古称广陵,故唐诗中也多称其为广陵。它是唐代东南地区第一大城市,也是仅次于京城长安的繁华城市。当年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在扬州起兵,自命为扬州大都督,是为了更具感召力和影响度。隋炀帝当年喜游江都,不惜劳民伤财开凿运河,因此扬州的名气在唐代特别响。而唐玄宗在元宵夜问叶仙师:“元宵夜何处最热闹...
1. 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扬州被划分为淮南道的一部分。2. 到了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扬州的名称被改为广陵郡。3.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又恢复了扬州的名称。4. 在唐末时期,江淮地区陷入混乱。5. 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被封为吴王。6. 天祜十六年(...
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全国被划分为十个道,扬州位于淮南道内。到了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扬州的名字被改为广陵郡,这反映了唐朝中央对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然而,到了肃宗乾元元年(758),广陵郡又恢复了扬州的旧称。这一时期,扬州作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唐朝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唐朝扬州经济发展情况 临海的扬州还扼有大运河的港口。海,古往今来作为重要的交互中心之一,临海城市往往资源丰富、文化包容、经济繁荣、气候适宜,宜居宜商。扬州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城市,参考文献《唐会要》中记载,“南北大冲,百货所集。”正是说明扬州在唐朝经济往来上的...
唐朝安史之乱后,设扬州盐铁转运使常驻地,唐政府所需各项经济及物资,主要仰仗仰于江、淮,直至灭亡。不仅是扬州本地的物资,东南各道物资也多集中于扬州,然后北运。同时,扬州还掌握了造船业、铸钱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扬州遂成为经济大都会,以至有“扬一益二”之称,其意为唐代扬州的经济地位已经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