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徕渠又名唐梁渠,习称唐渠,开凿于汉,复浚于唐,经历代开发整治,兴盛于今,有2200多年历史,是宁夏引黄灌区最大的自流干渠。唐徕渠渠名始见于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明万历《朔方新志》记载:“唐渠意亦汉故渠而复浚于唐者”,并招徕民众垦殖,遂名唐来渠。1927年《朔方道志·水利志》首次将“唐来渠”...
这里值得提出的是1953年4月至1955年10月修建的第二农场渠全长83公里,它从唐徕渠满达桥建闸分水36立方米/秒,灌溉贺兰山东麓大片荒原西大滩,从上往下建有西湖、南梁、暖泉,前进、潮湖、简泉等国营农场和许多机关农场,现已垦种28万亩,从前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盐碱沙滩,如今已是道路畅通,渠沟纵横、林网密布、条...
唐徕渠的起点位于青铜峡旁,终点则到达石嘴山市平罗县。具体来说: 起点:唐徕渠的渠口开在青铜峡旁,这里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境内。 终点:唐徕渠自南向北流经青铜峡市、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等县区,最终到达石嘴山市平罗县终止。 唐徕渠不仅是宁夏引黄灌区中的一条重要古渠,而且是银川平原十四条大渠之首。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银川平原的唐徕渠,最早始见于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公元1149至1169年),是宁夏引黄灌区最长的一条渠道,开创了引黄河水灌溉的伟大历史。 其创建年代,据明万历《朔方新志》记载:“唐徕渠亦汉故渠而复浚于唐者。”唐时对汉代旧渠曾加大疏浚延长并招徕耕种,遂名唐徕渠。原渠口在黄河青铜峡“...
“渠道汉唐依旧是,山川形胜总生成。”唐徕渠,不仅书写了“长渠活活泻苍波,塞北风光果若何”的磅礴,也见证着雄浑的大漠风光、秀丽的塞上美景、古老的黄河文化交相辉映。 黄河系列短片《流淌的印记》于12月6日起在吴忠电视台综合频道吴忠电视台公共频道吴忠日报微...
2025-03-24 16:32:3803:280来自香港 纪录大时代 《纪录大时代》汇聚全国范围内最优质的纪录片资源,通过全球播出渠道,传递出“大美中国”最强声音。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眼睛感受每一隅风景,用心纪录时代的变迁。传递文化之美,传播时代之声,传扬中华之魂,展现最立体的中国。
据统计,唐徕渠灌区冬灌后,土壤含水量可提高至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这足以满足农作物整个冬季及早春的水分需求。 这些储存的水分在冬季保持稳定,不易流失。到了早春时节,随着气温回暖,农作物开始萌动生长,此时土壤中的水分便如“甘霖”般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以玉米为例,冬灌后的玉米田,在早春时节土壤水分充足,玉米新芽...
4月25日14时,随着奔腾的黄河水穿过暖泉节制闸,宁夏青铜峡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唐徕渠第二农场渠段正式通水,为32.46万亩良田输送“源头活水”。该渠段自3月18日开工建设,面对春季低温、风沙大、工期紧等多重挑战,宁夏水利工程建设中心组织参建单位科学规划施工方案,通过倒排工期、细化节点,历时1个多月完成10.21...
每年,唐徕渠都会向银川东南水系、西北水系、典农河、沙湖、宝湖、阅海湿地公园等众多水体注入新鲜血液,总补水量达到惊人的一亿立方米左右!一亿立方米!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这浩瀚的水量,不仅保障了河湖景观的优美,更提高了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改善了水质,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可以说,这生命之水,就是...
今年以来,唐徕渠管理处良田渠灌域的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和调整,小麦、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减幅达82.7%,玉米节水灌溉面积从无增加到3200亩,玉米等耐旱作物面积增幅19.96%。加上砖渠村、顾家桥村等修建蓄水池、新增滴灌、喷灌等节水措施,使得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