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法律中的“名”是列举五刑的各项罪名,“例”是规定五刑的通用体例。名的解释是命名,例的解释是比照事例。当时罪名因犯罪行为成立,犯罪事实由犯罪行为发生、罪名的成立,判处刑罚就相应确定,比照法例,犯罪事实就有法条可以明了。由材料可知,《唐律疏议·名例律》如同现代刑法的总则,把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和保证政府...
《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皆以国家法律议定刑名
《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凡是外国人,属同一国人相互间发生的犯罪,依照其本国的习惯和法律处理;如果唐人与外国人相犯及不同国家的外国人相互间的犯罪,则按唐朝的法律论处。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 A. 夷夏大防的观念 B. 因俗而治的政策 C. 天朝上国的心态 D. 维护国家的主权 相关知识点: ...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1)这段文字反映了唐律的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3)这一规定在适用时...
《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表明唐代律法( ) A. 重视爱护财产私有权 B. 服务于对外开放政策 C. 具有严刑峻法的特征 D. 原则性和机敏性兼备 相关知识点:
《唐律疏议》的首篇《名例律》规定了“谋反”、“谋叛”、“谋大逆”、“不孝”、“不睦”等“十恶”重罪,还规定了“议亲”(皇亲国戚)“议贵”(高级官员)等“八议”行为,同罪异罚。这反映了唐律( ) A. 维护纲常 B. 轻罪重罚 C. 体系严密 D. 明德慎罚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 【详解...
《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皆以国家法律议定刑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A. 唐朝与外国的矛盾突出 B. 涉外法律体系完备 C. 唐律具开放性和原则性 D. 政府主权意识...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等者从一。若一罪先发,已经论决,余罪后发,其轻若等,勿论;重者更论之,通计前罪,以充后数。”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犯罪已发及已配而更为罪者,各重其事”。“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二千里,三犯流者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