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议V 4月19日 20:24 来自微博网页版 有一说一啊……李香兰不是汉奸……因为她就是日本人……//@明人明察:现在洋奴太多了,因为历史上对汉奸的清算力度不够,恨国生意太好做了。 @刘铁征1314 当年鬼 子用这个东西来进行奴 化的宣传,而今有人盛赞这样的“满洲文化”,不禁想到老舍在《四世同堂》...
唐律疏议 长孙无忌著 唐朝政书 《唐律疏议》是我国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和注疏,本书对其作了译注。《唐律疏议》是我国古代封建法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部法典,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它都有着不一般的地位。古时读之者甚多,...展开∨...
《唐律疏议》·唐律釋文 唐朝 唐律疏议 长孙无忌 著 大 中 小 唐律釋文序夫禮者民之防,刑者禮之表,二者相須猶口與舌然。禮禁未萌之前,刑制已然之後,使民在宥,各遂其生,聖人用之,不得已也。譬夫御轡者,馭其泛駕;篙棹者,撥乃橫流。有國有家,廢之莫得。惟聞刑措,豈去刑書?然聽斷之間,慮生疑惑...
《唐律疏议》,又称《律疏》,是指唐朝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编定的唐律。由长孙无忌等十九人编定,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这取代了自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所编定的《唐律》成为唐朝的根本法典。 《唐律疏议》正式的名称是《永徽律疏》...
疏与律合称为《永徽律疏》,后世又叫做《唐律疏议》。 唐律首创“疏议”,把对律文的解释和补充形式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唐律“疏议”的诞生,实现了对律文解释和补充做法的飞跃,使其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唐律疏议》共十三卷,分为名...
第一,《唐律疏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在十恶之首的“谋反罪”中突出“慎杀”的法律。这种超前的法治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谋反罪在中国古代被定为“十恶之首”,其性质相当于苏联时期的“反革命罪”,以及今天各国的“危害国家安全罪”,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对于谋反(推翻现任皇帝、推翻朝廷取而...
《唐律疏议》,又名《故唐律疏议》,是目前我国传世的第一部完整的法典,也是研究唐代历史以及东亚古代法制的必读书。《唐律疏议》最初渊源于唐高宗永徽时期编纂的律疏。当时唐朝历经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的努力,已经有了武 德律、贞观律和永徽律,却没有一部对律的统一解释,永徽三年(652年),高宗皇帝命太尉长...
《唐律疏议》原称《永徽律疏》或者《律疏》。唐高宗李治永徽二年(651),长孙无忌等人在《贞观律》的基础上撰定律令,同年完成12篇500条的《永徽律》,颁行天下,永徽三年长孙无忌等人奉命又制定律疏,对律文进行逐条逐句的权威性的法律解释,目的在于说明法条的精神及专门术语的概念,以期各级执法之吏通晓律文,准确...
《唐律疏议》|唐朝法律中体现出德治为主的儒家法律思想 《唐律疏议》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封建法典,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内容结构较为完整的法律典籍,在中国漫长的法制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这本典籍是唐代强盛时期编纂而成的,具有法律约束效力,在其中渗透着浓厚的儒家法律思想以及非常浓厚的封建主义意味。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