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
百度试题 结果1 题目图唐太宗时期以直言敢谏著称,去世后被唐太宗感叹'失去一面镜子'的一代贤臣是 A. 尉迟敬德 B. 狄仁杰 C. 姚崇 D. 魏征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D 反馈 收藏
唐太宗时期,以直言敢谏著称,去世后被唐太宗感叹失去一面镜子的一代贤臣,乃是魏徵也。魏徵,字玄成,钜鹿郡人,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与史学家。其一生以直言进谏著称,前后上谏多达数百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对外关系乃至皇帝私生活等诸多方面,对唐太宗纳谏从善、开创“贞观之治”大业起到了...
唐太宗时期以直言敢谏著称,去世后被唐太宗感叹“失去一面镜子”的一代贤臣是魏征。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巨鹿人(巨鹿郡下曲阳,即原本的晋县,现今的河北省晋州市。又说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或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
唐太宗时期以直言敢谏著称,去世后被唐太宗感叹“失去一面镜子”的一代贤臣是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魏徽就是魏征,古代徽通征,字玄成。汉族,钜鹿郡人(一说邢台市巨鹿县人,一说是河北省邯郸市馆陶人[1-2] ),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宰相、封郑国
1-2] ),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宰相、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徵去世后,太宗痛哭,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去一面镜子!”...
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他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前后共劝谏唐太宗200余次,为唐初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
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隋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纷纷而起。尤其以李密领导的瓦岗农民起义气势...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 【一说599年1月23日[2]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