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符刻有官员的姓名,高级官员的随身鱼符可能是铜制的,然而仅凭鱼符并不足以显示尊卑,表现贵贱,因此,通过将等级制度纳入袋子的设计中,以区别等级,随身鱼袋与随身鱼符共同体现了唐代的等级制度。所以鱼袋的制度与随身鱼符的出现密切相关。在唐朝初期,高宗下令制定随身鱼符和鱼袋制度,主要是为了高级官员们出入宫门时...
从古时候起,宫门和京师城门都是历代王朝的重要防范之地,戒备特别严。在唐代的时候,就有交鱼符(见图 4)和巡鱼符(见图 3),这些是用来保障宫城安全的,其中交鱼符用于宫门出入,巡鱼符用于城门出入。出入的人必须得交验鱼符,得让监门卫核对无误之后才能够进出。唐朝的制度规定,官员以及有封号的妇女出入宫...
唐代鱼符无论是形制上还是使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其长约六厘米,宽约两厘米,中刻有"合、同"两字用于契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用于军事调动,一类作为官员随身之符用于身份证明。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精美细致,无论是因公办差还是出入城关,相较普通平民的公文证件更是多了一份不可复制的权威。作为承前启后的...
📜鱼符,又称鱼书,是唐代官员使用的鱼形符契。它分为三类:铜鱼符用于调动军旅、更易守长,随身鱼符标明官员身份,而交鱼符、巡鱼符则用于出入宫门、开关宫门。🤔关于鱼符的渊源,有说法认为唐代初年将虎符改为银菟符,可能是避讳“虎”字,后来又改为鱼符,可能与李姓谐音有关。📋鱼符的使用方式也很有讲究。左...
但鱼符上的合同两个字是分别刻在左右两块上的,只有把两半合在一起才能看到完整的字。 唐代鱼符一般长约6厘米,宽约2厘米,分为左右两部分,左符放在当时的内廷中,类似于身份登记;右符则由鱼符拥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证明使用。 此外,左右两符的数目不一定相同,其数量的多少还要根据使用的人数和实际需要来确定。
汉时就有鲤鱼越过龙门从此飞黄腾达的神话故事。除此之外,鱼还因象征富贵和人丁兴旺而一直被人们所赞颂和崇敬,这也是唐高祖时选择继承隋朝鱼符的重要原因。 3、 是富是贵,以 符 为证 唐代鱼符无论是形制上还是使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其长约六厘米,宽约两厘米,中刻有"合、同"两字用于契合。主要分为两类,一...
左右两半,一半存在朝廷里,一半给出征兵将或地方官员,两半相合叫“符合”,表示命令经过验证是可信的。战国时,秦国出现了虎符;汉代除虎符外,还有竹子制作的竹使符。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朝廷给地方郡守发放了木头制成的鱼符。到了唐代,唐高祖李渊为了避祖父李虎的名讳,废除虎符,全面改为鱼符。
在唐代鱼符不仅仅是官员的符契,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比如某某担任什么样的官职,根据鱼符便能进行判断。根据《旧唐书》记载:使用玉质鱼符的为太子,金质鱼符为亲王,铜质鱼符为普通官员。 鱼符 除了这个笨办法,鱼符通常会刻有官员的职位和姓名,这对研究唐朝文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鱼符作为官员身份的象征,早先唐代...
唐代鱼符 年代:唐代 尺寸:通长6厘米,宽1.6厘米,厚0.4厘米。 黄铜铸,鱼形,头部有一穿,符牌正面饰鱼鳞纹,合面阴文刻写七字铭文“左武卫将军传佩”,上方正中铸有一凸起的阳文“同”字。铜鱼符为唐代庶官出入宫廷表明身份之“随身鱼符”。鱼符应为两半,缺失其一。鱼符合面上凸出的“同”字,与另一半凹陷的“同...
所以唐代的符箓就从虎符变成了鱼符。其大致构造也与虎符类似,同样分为两个部分,在朝廷之中,只有一些特殊的人物才能使用。一、鱼符的意义 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上,这种鱼形的兵符并不是只存在于唐代。隋文帝建国以后,就用这种方法制作了一种类似于鱼符的东西。在古代的封建帝王眼里,鱼是一种“鲤鱼跃龙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