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巴因(Digitalis lanata)是一种强心苷类化合物,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降低心脏负荷等作用。在临床医学中,哇巴因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 1. 哇巴因的化学结构 哇巴因的化学结构为甾体类强心苷,属于C17甾体类化合物。其结构中含有一个甾体环、一个A环、一个B环和一个C环。A环...
病因分析:哇巴因和洋地黄均属于强心苷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尤其是收缩性心力衰竭,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来改善心脏功能。 治疗建议:哇巴因是洋地黄类药物中的一种,但并非临床常规用药,其药效强且毒性相对较大,主要用于科学研究。而洋地黄(如地高辛)则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强心苷,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有效改...
简单说:哇巴因作用效果弱,胞内钠离子增量少,只影响了钠钙交换体;洋地黄作用效果强,胞内钠离子增量大,激活了钙钠交换(内科学),其实也就是钙-钠泵(生理学) 13楼2020-06-02 20:35 收起回复 贴吧用户_GAVPSEE 苦学解剖 6 cy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3-02 23:02 回复 ...
Ouabain octahydrate(哇巴因八水合物)是一种Na+/K+ ATP 酶抑制剂 (Ki = 30 μM)。 Ouabain octahydrate 在低纳摩尔浓度下刺激大鼠的活动,改善心肌梗塞大鼠的心脏功能。 具有口服后中枢活性。图1.Ouabain octahydrate化学结构 Ouabain octahydrate基础信息 中文名:哇巴因八水合物,Na+/K+ ATP 酶抑制剂;钠...
哇巴因抑制钠泵活动后,细胞功能发生的变化有:A.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B.动作电位幅度降低C.Na+-Ca2+交换增加D.胞质渗透压升高E.细胞水肿
哇巴因和河豚毒素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1. 哇巴因,又称为卡因或者二乙酰基毒素,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毒物,通常认为是可卡因的替代品。它是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熔点190℃,难溶于水,可溶于乙醇和氯仿。哇巴因在临床上的作用主要是作为强心剂,被用于帮助改善心力衰竭和心率失常等症状。然而...
解析: ①哇巴因和强心苷一样作用于钠泵,抑制钠泵活动,使细胞内Na+量增加,K+减少,细胞内Na+量增加后,又通过Na+-Ca2+双向交换机制,或使Na+内流较少,Ca2+外流减少,或使Na+外流增加,Ca2+内流增加,最终导致心肌细胞内Ca2+增加,心肌收缩加强。 ②静息电位是K+外流产生,钠泵被阻断后,细胞内K+/细胞外K+比...
来源不同,造成症状不同。1、来源不同:哇巴因来源于非洲的一种树蛙(Africantreefrog),而河豚毒素则主要存在于某些热带和亚热带鱼类及贝类中。2、造成症状不同:河豚毒素中毒的症状包括肌肉麻痹、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而哇巴因中毒则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等。
用哇巴因抑制钠泵活动后,细胞功能发生的变化有 A.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B.动作电位幅度降低C.Na+-Ca2+交换增加D.胞质渗透压升高
试题来源: 解析 答: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动作电位幅度变小。钠泵工作时将3个Na转到细胞外,2个K转到细胞内,细胞内产生一个负电荷,抑制钠泵时细胞内产生一个正电荷,古静息电位变小。静息电位变小,钠离子内流驱动力变小,故动作电位幅度变小。反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