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和买”原本指的是双方处于公平的前提下,本着自愿的原则进行的物资交换。宋代杨万里所作的《诚斋集》也记载:“民之鬻帛于官者,谓之和买,旧之所谓和买者,官给其值,或以钱,或以盐。”可见早期的和买是在于宋朝官方为弥补绢帛之不足,向民间以钱或者盐交换所需要的各种物资。那么,和买制度...
和籴,读音为hé dí,是指北魏至明清政府强制收购民间粮食的官买制度。北魏至中唐,和籴寓有聚米备荒、赈济灾民之意。唐建国初,即行和籴。贞观初年,朔州刺史张俭请于晋北和籴,以充边储。和买是唐朝政府通过市场交易以满足粮食需求的一种重要措施。可见和买是作为唐朝营田收入、税粮收入的补充手段,...
可见,很少有学者专门对元代和买制度或和买法律制度进行专门的考察,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尚停留在初步阶段。但这些既有研究为我们描绘了元代和买制度的大致轮廓和样貌,有着奠基之功,有必要在其基础上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考察、探究。 概言之,国内外学术界对和买制度的研究存...
对海外进口商品实行抽解、禁榷、和买是市舶司的主要职责 有宋一代 抽解、禁榷、和买制度不断沿革变化 对宋朝财政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抽解制度所谓抽解 即市舶司对进口商品征收的一种实物税 它按贩到舶货的一定比例抽收 故又称为抽分。宋初市舶制度尚属草创 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 削弱...
三、 宋代的“和买”又是怎样的一种制度? “和买”顾名思义就是买东西的一种形式,它迎合宋朝的发展趋势,在宋朝大显身手,占据了很高的地位。众所周知,虽然皇宫里什么都好,但是它却不能自给自足,也就是没有生产条件,所以生活中的所需物品,都需要从民间得来。宋朝有一种官税叫做“夏税”,也就是百姓需要在...
关于宋朝预买绌绢制度的研究,有日野开三郎《五代藩镇的举丝绢与北宋朝的预买绢》(《史渊》16,1937年),详细考察了五代时期的举丝绢和北宋时期的预买绢之异同,认为两者虽然在形式上都是先贷钱物后收绢,但有着本质差别,举丝绢是高利贷性质的榨取贫民的手段,预买绢则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救助贫民之法。并论述了...
明代初期承袭宋元而来的"和买"政策,即政府与民间进行的一种商品交易行为,它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与监督下健康运行.此后,随着政府对于物料需求的增多,则在"和买"基础之上逐渐建立起了买办制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看来,这无疑是一项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它能够实现政府与铺户之间的两平交易,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因此具有进步...
清承明制,防洪工程所需材料的来源,主要有征调和购买两种方式,征调对象一般是沿河居民,由受益户根据受益田亩数摊派。购买的方式从宋代以后经常采用,一是为弥补摊派之不足,二是地方性工程需要外地材料不得不买。这种购买仍有一定的强制性。料物是河工的重中之重,是经费开支的主要项目,自然受到朝廷的重视,...
宋代的和预买绢制度,或称"和买","和买绢","预买绢","和预买绸绢",是关系到宋代纺织业和政府财政收支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最后变成"最为流弊之极"的赋税剥削制度,当为不刊之论.然而,学术界往往以折帛钱的出现作为该制度变成赋税的标志,笔者却以为不妥.对该制度变质的性质,迄今未见有专文做出分析论证.下...
该公司在向英国总领事的一份正式报告中说:“我们在中国第一个采取与华人经销商直接贸易的做法(代替了老的买办制度)”。还在1918年英国商务参赞就建议英美烟公司等企业“要在不开埠地区(按即内地)建立买办销售机构”。经过多年的经营,英美烟公司果然在调整旧的办买制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