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依于这样的判定,在唯识原典的汉译中区分出了两类:一者是「达」程度较低的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394-468年)、菩提流支(Bodhiruci,4-6世纪)、勒那摩提(Ratnamati,,4-6世纪)与真谛( Paramartha,,499-569年)等的唯识翻译; 二者是「达」程度较高的玄奘的唯识翻译。 事实上,从翻译的学术角度看,在唯...
从前述分析可知,汉译瑜伽行派“唯识”著述的“唯识”概念多指“唯了别”,即“识”多指“了别(梵vijn~apti,藏rnam par rig pa)”,而不是指“识(梵vijn~a^na, 藏rnam par shes pa )”。因此,汉文“唯识”概念,常是对唯了别(梵vijn~apti- ma^tra,藏rnam par rig pa tsam)概念的误称,换言之,...
总而言之,由于唯识学的真如不仅是理性,而且含摄一切净法,故可释为如来藏,这样,真如(如来藏)随缘的道理就与唯识学不矛盾了,而且真如(如来藏)、无明间的熏习与有为法间的熏习正好成为互补。这在后面将进一步解释。 (三)熏习与缘起 如同唯识学一样,《起信论》亦以熏习成立缘起,但其熏习义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所以在唯识学的中后期发展中,唯识学就以有为依唯识形态为标准模式而实现纯粹化,无为依唯识学则不再在唯识学范畴内发展,而是以心性如来藏思想的面目独自成学,甚至成为了印度佛教密宗的基本思想形态之一。 有为依唯识学与无为依唯识学的差异主要是其本体观造成的,即主要根于“有为依”与“无为依”二者的不同,因此...
摘要“一心二门”是《大乘起信论》的核心学说,由于其与唯识思想具有明显的关联,历来对其与唯识学的关系有种种解读,本文试图通过与完整唯识学(有为依唯识思想和无为依唯识思想)相关义的比较,对其给出一些新解读,以显示《大乘起信论》与唯识学间具有基本的一致性。
1、《唯心与了别——根本唯识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获第六届(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二等奖。2、《唯识、心性与如来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出版,获第七届(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二等奖。3、《唯识通论——瑜伽行学义诠》,上、下册,中国社会...
周贵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提要:本文通过梵文唯识学文献及其藏译文与玄奘汉译文相关引文的比较,对无分别智及其所缘、生起予以了较为细致的探讨。 大乘佛教的真实智慧是对诸法实相之证悟。在般若思想中,实相多称空性(s/u^nyata^),证此实相之智慧称般若(prajn~a^),或者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
起信与唯识(周贵华) 在上一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佛教界围绕《大乘起信论》曾有过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的焦点是该论是否符合大乘思想。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先生等依据唯识学,对《大乘起信论》持批评乃至否定的态度,指出它不仅非印度所出,且根本违背佛教教理[1]。《起信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禅宗、...
中国乃至整个东业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心性如来藏思想。心性如来藏思想的印度形态是以佛性如来藏说为荩本因素,而与唯识思想、心性思想相融合的结果。心性思想在其中所起的币要作用已有定论,但唯识学的铸造性作用则罕有所识。唯识学的无为依唯识思想结合唯心意义上之心性说,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