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义学略述1】佛教义学是基于佛教本位之学问,又称内明、内学,代表即经、律、论三藏,但在佛陀圣教被尊奉为圣教量后,则指佛弟子依于佛陀圣教开展之论说,而以论藏为典范。其中“义”者,相应于“正信确证”、“悟性认知”、“涅槃指向”之意义。故佛教义学乃佛教道学,不同于诉求客观知识之佛教 ...
第二要充分开显依于完整佛教而系统正闻熏习的根本性意义,树立完整佛教闻熏观,建立依于完整佛教的闻熏模式及其次第; 第三要深入开显在此基础上的如理思维的殊胜作用,树立佛教义学研究观,也就是完整佛教义学观,由此建立依于完整佛教的佛教义学研究模式以及学科体系; 第四要健全开显依于完整佛教的如法修行的重要性...
汉传佛教如天台、华严、禅宗作为祖师佛教的形态,主要体现出对本土祖师的归敬与依赖,藏传佛教更以四皈依置上师于佛陀之上,弱化了众生对佛陀的信仰指向,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对佛陀的归敬与依止的感情。其中,汉传佛教把佛教几乎完全归为对法的领悟又进一步固化了这种分离状态,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截断了亲近佛陀的...
佛教的部派分裂,部派佛教的思想及其大师,从阿育王到迦腻色迦王,早期佛教的文学与艺术,大乘佛教的兴起,初期大乘经典及其思想,龙树、提婆与中观学派,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政治、经济、社会与宗教状况,中、晚期大乘经典及其思想,瑜伽行派论师、著述及其思想,笈多王朝及其前后印度佛教与非佛教的文学、艺术,佛教密教的兴起...
净土思想可按照佛教思想的完整结构即境、行、果判摄,而区分为境行果三分,即成净土境思想,净土行思想与净土果思想。净土境思想是关于净土理境即道理的系统思想,净土行思想是关于净土修行的系统思想,而净土果思想则是关于入净土等果的系统思想。 还可进一步由境行果成立三门,将净土思想予以分类,即境摄净土思想、...
《佛教义学研究》序一周贵华现代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从传统文明形态转变为现代文明形态。这对中国而言,乃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啻一个突然的断裂性巨变,如同一夜梦醒式地被抛入其中,文化生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科学人本精神成为了文化的全球性共同基质,其在提倡和维护人的平等尊严以及满足人类的普遍的生存需求...
大乘佛教自此始以教派形式建立起来,而开创了度化众生的新的广阔空间。龙树菩萨作为大乘佛教最早的著名倡扬者,名垂佛教史册,被誉为第二佛陀。龙树菩萨及其弟子提婆菩萨依止佛陀般若教,创立了印度大乘教第一个教派中观派,成为大乘宗派佛教的两大著名祖师。【编者按:龙树提婆师徒从未弘扬「如来藏」体系】 在龙树、提婆...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系列第一卷有关印度佛教的内容,主要讲述佛教起源至公元七世纪的发展历程,其内容包括: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政治、经济、社会、宗教与文化,释迦牟尼佛的出世、弘化与涅槃,阿含经教中的佛陀形象,释迦牟尼佛的阿含教说,结集与阿含经,从阿含佛教到
在最近四众弟子热烈反思印顺法师“大乘非佛说”论之际,网上出现了一些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称笔者提倡完整佛教观是在搞新兴宗教,还反对“人间佛教”,又判笔者为“原教旨主义者”,等等。个人荣辱得失其实无关紧要,但这些言论会严重混淆视听,破坏此次反思的重大意义。所以笔者以此文澄清一下自己的佛教观,以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