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一套10册共250万字《石门文字禅校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看到自己历时近20年完成的这份成果,周裕锴感慨良多:“我不能说它凝聚20年的心血,而更愿意说它包蕴了20年的快乐。发现疑难,解决疑难,就如一次次办案侦破,其间乐趣心下自知。”有人告诉周裕锴,《石门文字禅校注》是上海古籍出版社...
它涉及到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对人类情感的尊重以及对未来创作模式的探索。二、周裕锴教授的犀利评价与艺术本质的探讨 周裕锴教授的评价不仅仅是对DeepSeek诗词创作的简单批评,更是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探讨。他的观点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创作,AI在其中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锦心绣口”与“陈词滥调”周教授...
周裕锴,祖籍四川新繁人,1954年6月21日生于成都,在华阳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1974年下乡,1976年进工厂。1978年2月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1982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师从成善楷教授治唐宋文学,1984年获硕士学位。1994年师从项楚教授治中国古典文献学,1997年获博士学位。自1984年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
东坡活在我们心中,和大家一起迎接新年。”周裕锴说道。周教授同时提到,苏轼代表了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和最优秀的人格。作为一个士大夫,苏轼读书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他想要改变这个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好,这是他的志向。在政治上他只认正确的道义,不认权势,哪怕是皇权也不能让他低头,“这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苏轼...
为诗词创作界敲响了警钟。它提醒创作者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避免陷入陈词滥调的泥沼。同时,也让我们在欣赏和评价诗词作品时,保持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角,尊重不同风格的创作,共同推动诗词文化的繁荣发展。 周裕锴教授对诗词创作的评价,你怎么看?快来评论区说说你的观点吧!
1954年,周裕锴生于四川双流一个书香之家。母亲是小学老师,父亲是中学老师。12岁小学毕业的周裕锴,学校停课。他年纪还小,不能做工。哥哥姐姐出去大串联,都不愿意带他。孤独的周裕锴就在家里看书,一部新华字典也看得津津有味。姐姐跟他说,不要以为小学毕业后,你这辈子就不上学了,以后还是有机会的,现在不...
周裕锴 著 禅与诗两种文化现象上千年的交流融合,不知冲开了多少禅师的智慧之门,开启了多少诗人的性灵之窗,凝聚成多少莹澈玲珑的艺术精品。在沉静的观照下,在活泼的体验中,在出神入化的冥想里,在豁然贯通的顿悟后,于是,诗坛便有了“...
行政职务: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周裕锴,男,四川双流人,1954年生于成都。先后获文学学士(四川大学,1982)文学硕士(四川大学,1984)文学博士(四川联合大学,1997)学位。1993年晋升教授。现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在《中国...
溪翁突然想写点我记忆中的我的博士导师周裕锴先生,标题就用鲁迅《藤野先生》的意思。“先生”者,在今天知识分子堕落的时代,在“大师”辈出,院士多欺世盗名的时代,周裕锴先生是能当得起“先生”二字的。 能成为裕锴先生的弟子,应该说是一种幸运的缘分。大约在2006年,我在贵阳五之堂书店淘旧书,眼帘中看见一本...
”周裕锴老师讲道,苏轼在徐州抗洪的时候,曾站在城墙上,直面过可能会淹没徐州的滔滔洪水。“他一定会与这座城一起退与进,所以在洪水退了以后,他修了一座黄楼。在中国五行的概念中,黄色就是土地的颜色。”周裕锴教授说,苏轼“谪”到人间以后,就变成了一个优秀的凡人。或是因为苏轼的人生态度,或是因为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