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三部礼仪名著是指儒家十三经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其中《周礼》又称《周官》,是三礼之首,由西周时期的周公旦所著;《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周礼...
《周礼·仪礼·礼记》临末想说的是:礼教杀人的时代早已过去。复古不但迂腐可笑,而且可恶。然而《三礼》自有其精华。内容介绍 全部《三礼》对于研究礼仪之邦的历史颇为重要,而其精华对于根治社会的创伤亦足资借鉴。希望《三礼》的这个点校本对社会、对读者有益。句读如有可取,那是沈师以及其他前辈大师教诲、启迪...
“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学经典,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仪礼》又称《士礼》,是孔子所编订的“六经”之中的“礼经”,是孔子所教授的贯穿高级贵族一生的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在西汉时,属于“五经”中的“礼经”。《仪礼》共十七篇,包括《士冠礼》、《...
《周礼》也叫《周官》,主要讲古代官制,它集中了五帝三代的为政精华,全面介绍了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 《仪礼》与《礼记》讲的是古代宫室制度,揖让进退之礼和冠婚丧祭之仪俗,同时还讲了礼的哲学。《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论述。
礼首先以既成的规范为形态,《仪礼》《周礼》《礼记》便包含各种已有规定的描述,诸如成人礼(士冠礼)、成婚礼(士昏礼)、人与人交往之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等。其中既可以看到礼的具体内容,也不难注意到其对人的行为的多重...
《礼记》原本是传习《仪礼》时的辅导材料。西汉讲《仪礼》,东汉兼讲《周礼》,三国以后才讲《礼记》。因此,《札记》取得“经”的地位是较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礼记》没有传授源流,事实上,在礼学家讲《仪礼》的同时,《礼记》也随之得到传授,只是书缺有间,我们目前尚不得知而已。古籍所载的《礼记》传授情况...
周礼给仪礼和礼记提供了具体的框架,仪礼则在这个框架下丰富了人们的社交体验,而礼记则提供了思想的深度和哲理的支撑。可以说,周礼是基础,仪礼是表现,礼记是灵魂,缺了哪一部分都不行。 有趣的是,尽管这三者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弘扬礼,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周礼把礼落实到实际操作中,...
《周礼仪礼礼记》2007年1月1日广陵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汉)郑玄。内容简介 《周礼》与《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属儒家经书的经典之作,均代表了古代东方文化的精魂,流传至今盖两千馀年,其影响至深至巨。统治者尊奉它们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作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把它们当作修身...
宋朝时朱熹还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单独拎出来,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现在,《仪礼》有两个源头:(1)高堂生所传,(2)河间献王购自民间;《周礼》源头有三:(1)鲁恭王从孔壁所得,由孔安国献于朝廷,(2)不知孔安国从哪得到的,反正是他献给朝廷的,(3)河间献王购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