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原文 [北宋]周敦颐 《通书·诚上第一》:“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
《通书》原文: 天人感应之理,非以罕见之贵之异,不可以相抗;近者得之,多矣!欲寻之者,无须深入;近在目前,自今以往,皆为人美之例,何必别出?曰:巧夺天工者,因循若天。谷曰不生而能名曰生,表岁时一出,百谷皆出。彼植得此,毋复干忙! 政者,一国之决策也,民者,权衡之主。举国上下之人,当思此耳。决...
下面是《通书》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止于至善。 明白知道应该止步,止步之后才能有所定见,定见之后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
不思考就不能通达于细微处,不睿智就不能无所不通。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选自《通书·幸第》。【译文】人的一生,不幸的是没有听到别人指责自己的过失,最大的不幸是没有耻辱之心。一定要有羞耻之心,才可以教化;善于接受别人指出的过失,就可以有才能了。
周敦颐精通《周易》,《通书》本身就是对《周易》的解读,因而《通书》中的哲理玄思其实就是周敦颐对《周易》哲理的思考。周敦颐认为,《周易》探究了万事万物的本源,《易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意思是说乾元天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万事万物因乾元天道而得以产生、...
关于周敦颐,以前所知甚少,除了那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还有就是他作为北宋儒家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至于他为什么被推崇为宋明理学和心学的开山鼻祖,并不太清楚,直到最近偶然翻到新编儒林典要的一本小册子《太极图说、通书述解》。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不过就是一张图和249字的说明书,而他的《通书》全文也仅有...
在宇宙观方面,周敦颐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观念,认为宇宙起源于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相交而生万物。在人生观方面,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学习、修炼来发扬光大。在道德观方面,他倡导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美德,强调道德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三、《通书》原文...
周敦颐与《通书》 周敦颐(1017—1073年),又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他是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因庐山莲花峰下有一小溪,流经屋前,故得濂溪名,人称濂溪先生。周敦颐名列“北宋五子”之首,宋理学开山。著《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在《通书》中,周敦颐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皆由太极而生,太极则是无极的化身。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书》原文及译文的详细内容如下: (1)原文:“天道无极,而太极生两仪。”译文:天道是无穷无尽的,而太极是天道的体现,由太极产生了阴阳两仪。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