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周忠和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读研究生,毕业后留在研究所工作。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着各种巧合。周忠和发现,原来当年自己心心念念的《化石》杂志就是研究所主办的刊物。在这里,周忠和与《化石》“再续前缘”,并从读者变成了作者。“工作之初,我们青年科研人员没有太大的压力”,于是周...
在周忠和看来,院士参与科普工作有很多积极意义,一方面可以起到带头与引导作用,带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参与;另一方面作为科研一线的专家,他们的科普作品首先体现的是学术的严谨性。 谈到走进中小学进行科普宣讲,周忠和坦言,“最近两年,进校园...
周忠和:主要难点包括四个方面。除节展活动期间的定点放映外,能够覆盖全市、持续全年为科教场馆实时供应新片好片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形成。科教场馆各自采购科普电影放映权,每部影片需10万元至30万元不等,大多数场馆每年经费只够采购1-2部,放映内容少、更新慢的现象显著。另外,虽然北京已有近百家科普教育基地,其中...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进化生物学及古鸟类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中生代鸟类与热河生物群的研究,提出了热河生物群是若干生物进化摇篮的假说,找到了一系列支持鸟类恐龙起源学说和鸟类飞行树栖起源假说的新证据,发现并命...
有人说,院士做科普是“大材小用”,但在周忠和看来,院士做科普更严谨,可以避免一些科普知识以讹传讹。院士做科普举重若轻,更能吸粉,也更有力量。 务实也体现在他的博览群书和真诚表达上。按照周忠和自己的说法,“我读书挺杂,除了古生物学、地质学、生物学方面的专业书,还有历史、哲学、美学等不一而足”。
中新网北京4月30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在2024中关村论坛期间举办的中国科幻大会相关活动上指出,科幻不仅要关注技术,也要更多关注人文。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承办,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支持,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
周忠和:院士专家的参与,具有多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带头与引导作用,可以带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参与;二是亲自带头出版科普作品,将权威、前沿的科技进展直接呈现给读者,他们的“元科普”可以经过二次创作,不断发挥社会影响;三是对科学精神的传播作用。我个人理解的科学精神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理性质疑”。...
周忠和:科普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出现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科普品牌,如航天领域的“天宫课堂”;促进乡村振兴、专注农业科技推广的“科技小院”等,还有不少科普自媒体品牌,如“汪品先院士”科普抖音号等。在上述科普品牌的成功实践中,科普和新媒体技术融合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发微博、发微信公众号文章、做...
”周忠和很关注江都的人才培养,他认为家乡民风淳朴,孩子们都诚实刻苦,希望有更多孩子走出去,更希望有更多人才走进来。“科学发展的理念很重要,只有更均衡的发展,才能让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近年来,周忠和院士将部分精力投向了科普工作,他表示,很愿意为家乡的发展牵线搭桥,将科普、科技创新工作与家乡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