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yuán wài láng ] 官名。员外,本指正员以外的郎官。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侍郎,简称员外郎。隋开皇时,尚书省二十四司各设员外郎一人,为各司的次官。唐以后,直至明清,各部都有员外郎,位在郎中之次。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热...
在阅读理解时就会南辕北辙 比如“员外”和“员外郎”这两个古代称呼 从字面上看虽然很相似 不少人却并不知道 二者指向是根本不同的 因而常常将它们搞混 “员外”只是一种尊称而已 并不是实际的官职名称 用以代指民间的乡绅名流 有那么点“编外官员”的意思 而“员外郎”则不同 是实实在在的古代官职名称 ...
正常情况下,刑部各司满汉郎中掌大局,员外郎负责管理具体事务,在一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一般都是以员外郎、主事为主审官,郎中一般不具体参与问案过程,除非是重大的刑事案件。有的时候,外省发生重大的刑事案件,需要朝廷派遣刑部尚书或侍郎为钦差大臣前往审理,随行办差的也都为员外郎,郎中则负责本司的全面工作。...
从品级和职掌方面来讲,郎中跟员外郎存在隶属关系,基本能看作是上下级关系。依照清代的官制,郎中、员外郎属于同一个层级,官方称其为“司官”(尚书、侍郎是堂官)。要是跟现在作比较的话,尚书、侍郎就相当于部长、副部长。这么一来,郎中呢,就好比是某个部下面的司长、局长,员外郎则是副司长、副局长,都...
一、隋代员外郎的设置 1、隋代尚书员外郎 隋朝创立之初,尚书省之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事,与左右仆射合称八座。到开皇三年四月,隋文帝将都官尚书改为刑部尚书,度支尚书改为民部尚书。至此,尚书六部二十四司名称与后世已经大致相同。
从品级与职掌的角度来看,郎中与员外郎有隶属关系,大致可以认定为上下级关系。按照清代官制,郎中、员外郎是同属一个量级的,官方叫法为“司官”(尚书、侍郎为堂官)。如果和现在进行比较,尚书、侍郎是部长、副部长,那么郎中就是某部下属的司长、局长,员外郎则是副司长、副局长,属于厅级干部。清代各部设有不...
隶属户部,官名。员外为定员外增置之意。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三国魏末始置员外散骑常侍,晋以后所称之员外郎指员外散骑侍郎(皇帝近侍官之一)。南北朝时,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员外”。隋开皇六年(568),于尚书省二十四司置员外郎1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辽、金、元、...
但是"员外郎"可就不一样了,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官职!在古代中央政府机构里,"员外郎"就相当于现在部委里的副司长、副局长这个级别。打个比方,比如工部员外郎,那就是古代管理工程建设部门的中层领导。咱们在历史上常听说的范仲淹、苏轼,都当过"员外郎"这个官职。要说这两个称呼为啥容易混淆,主要是因为都带个"...
员外郎 成语(Idiom):员外郎发音(Pronunciation):yuán wài láng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官职低微、权力有限的官员。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员外郎是明清时期官员的职称,属于官员中的低级一级。员外郎的权力较小,地位较低,常常被用来形容官职低微、权力有限的人。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某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