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身制度在古代官员的选拔、管理和监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告身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官职和职责:告身明确了官员的职位和职责,包括管理区域、执法职责、财政管理和公共事务等。官员需要依照告身规定的职责履行官职,并对所管辖的事务负有责任。 2.权力和权限:告身规定了官员的权力和权限范围。官员可以...
南宋《司马伋告身》与《吕祖谦告身》的发现,为我们解读宋代文书制度与文化价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这种制度通过告身传达皇帝权威。这两份告身是大陆首次公开亮相的宋代告身实物,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宋代告身,又称告命、诰命、官告等,它承载着皇帝对官员的委任,是皇帝权威的象征。然而,由于宋代存世的告身...
并从告身制度的角度对颜真卿名下另外两种朱巨川告身刻本和张令晓告身写本予以辨伪。 图:唐代告身的产生的标准流程,实际会有变通情况 告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制授/册授告身,五品以上用之,由宰相和皇帝拟订人选后直接颁发;一类为奏授告身,五品以下用之,由吏部拟订人选,呈送门下省复核通过后奏请皇帝给予颁发...
古代官员的告身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授予官员官职,并且对其任职情况进行管理的制度。告身制度通常由皇帝亲自撰写或批准,主要内容包括官员的姓名、籍贯、年龄、身份、品级、职责、任职期限、升迁或罢免等信息。告身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1. 皇帝亲自撰写或批准:告身是皇...
日本学者山口瑞凤认为,此种告身是使用金、银、铜、玉石等各种材料研磨成粉,然后用这样的粉汁将等级官位书写于纸上或绢帛之上,以辨别身分地位[3]。但若结合文献记载来看,也有另外的可能性。 唐人杜佑《通典》记载吐蕃官之章饰制度云:“其官章饰有五等,一谓瑟瑟,二谓金,三谓金饰银上,四谓银,五谓熟铜,各以...
摘要:吐蕃之告身对官员来说就是官之章饰,对平民百姓来说就是身份标志。吐蕃给各级官员和平民百姓普遍授予不同质地等级的告身,并对被其征服的河陇西域等地民族首领授予较高等级告身,但其实际地位仍然较低的做法就是为了显示尊卑等级,...
一、吐蕃告身中的铁告身问题首先需要强调的是 拙文主要探讨铁告身是否为吐蕃“三十六制”中的“六告身”之一 而不是讨论吐蕃时期是否存在铁告身。对于史书中有关吐蕃王朝在崛起时所建立的与其政治经济相适应的职官制度及其官阶章饰——告身的记载 研究者们多认为确有其事 是历史事实的真实记载 几十年来发表的...
提要:汉、藏文献典籍中对于吐蕃王朝时期实行的“告身制度”都有较多的记载,但长期以来争议颇多,对于考古材料的利用很少。近年来,随着青藏高原考古的不断发展,一批新出土材料对于廓清“告身”的实物本体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文献记载的吐蕃“告身之制”,在考古发现的实物中很可能已经涵括其中,较大的可能性即为考古学界...
唐宋告身制度的變遷 ──從元豐五年〈告身式〉談起* 賴亮郡** 要 目 壹、前言 貳、元豐五年〈告身式〉的成立 參、官告院與官告局 一、宋徽宗朝以前官告院的設置與職能 二、官告局與官告院的更替 三、官告書寫的流程 肆、告身的用印與管理 伍、告身的用紙與裝裱 陸、告身錢的支付 柒、結語 *拙稿...
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效仿唐朝制定的识别各级官员品位高低的制度。告身,藏文称“艺仓”、“艺仓周”,是以玉、金、颇罗弥(金涂银或金饰银上)、银、铜、铁6种物质制成的章饰挂在臂前,用以区别官吏的贵贱高下。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09767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