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任职期间,朱国治因不满平西王吴三桂横行一方、苛捐杂税、扩展军备,然后不畏强权,甚至不管性命之忧,向康熙皇帝上疏参奏吴三桂。尽管上至朝堂,下至当地,甚至吴三桂自己都期望康熙皇帝以“诬害”的罪名,将朱国治处死,可是朱国治依然表现的大义凌然,誓死不想吴三桂屈从。关于朱国治的这份坚强不屈与泰然自若...
据当时在场的一位吴府幕僚回忆,朱国治被带到刑场时,吴三桂特意派人问他是否愿意投降。朱国治不但不答应,反而破口大骂。最后,吴三桂下令将朱国治开膛破肚,然后再砍下头颅示众。朱国治的人头被挂在昆明城门上整整三天。吴三桂还在城门上贴出告示,说朱国治在江南为官时曾残害忠良,今日的下场是他罪有应得。...
然而,朱国治到任后故态复萌,贪污受贿、克扣军饷,不仅没有做好监视吴三桂的工作,还激起云南民怨。康熙十一年,吴三桂起兵,起初试图劝降朱国治,但作为正黄旗旗人,朱国治最终选择不降,被吴三桂杀害。朱国治死讯传到京城后,有人上奏请求表彰这位殉国的功臣,但康熙拒绝了,理由很简单:虽然他死得可怜,但他为...
1673年11月,吴三桂在起兵之前,将朱国治和云南按察使李兴元、云南府知府高显辰、同知刘昆等人邀请在一起,胁迫他们一起反叛。朱国治不从,被吴三桂诛杀。这时候,离朱国治杀金圣叹等人已经过去了12年。 由此看来,恶人还得恶人磨啊。0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
《研堂见闻杂记》记载了朱国治的结局:复抚滇中,值吴三桂变,提去开膛枭示。待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康熙帝厚葬朱国治,称他“捐躯殉难,深为可悯”,夸朱国治是忠臣,追赠他为户部右侍郎,到了雍正时期,朱国治入昭忠祠。正是因为如此,民国时期编撰《清史稿》,将朱国治列入《忠义传》。由陈道明主演的电视...
最让吴三桂的厌恶的当属云南巡抚朱国治,后来吴三桂起兵造反时,就拿朱国治的人头祭旗。可见在云贵地盘上,朝廷委派的督抚大员处处受到吴三桂的节制,政令难以推行。对于皇帝来说,地方藩王或封疆大吏多花点银子倒还可以接受,可一旦触碰到军权、财权和人事权,那么无疑就突破了皇帝的底线。退一步说,如果吴三桂仅仅是...
朱国治死难情虽可怜,但居官秽迹昭著。”也就是说,朱国治在任期间,做了不少坏事,虽然他被吴三桂所杀这件事情比较可怜,但是,考虑到朱国治之前的行为,所以仍然不给予褒奖。由此,朱国治的待遇,无疑和三藩之乱中牺牲的其他大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在三藩之乱中,云贵总督甘文焜也是宁死不屈,在他死后,...
朱国治听到此处,表现得大义凛然,能以一个人的性命换得家族荣辱,这个道理他还是明白的。经过一系列的悬念之后,朱国治被康熙任命为云南巡抚,意欲以朱国治为突破口,挑起朱国治和吴三桂的矛盾。终于在康熙十二点十二月,吴三桂起兵叛乱,朱国治到吴三桂的府上,指着他大骂,吴三桂恼羞成怒,将朱国治开膛破肚,...
这一形象的塑造原因,是因为他不服吴三桂的要求一起反对削藩,并且要以云南为地界在吴三桂反叛的时候,朱国治因为不答应吴三桂的要求,最终被吴三桂以开膛破肚的形式将其杀害,康熙帝因此夸朱国治为忠臣。其实在民间,说到朱国治被杀,百姓大多不会说他是忠臣,反而还会说他一句“恶有恶报”的话。因为在顺治十六...
因为朱国治的贪婪成性,清朝的老百姓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朱白地”,意思是只要朱国治经过的地方,简直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但偏偏这么一个人性极坏的人,却跟当时名震四海的平西王吴三桂“杠”上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1. 朝堂之上的沉默 说有天康熙早朝,文武百官都到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