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守卫的明军主力就是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率领的祖家军,吴襄和吴三桂就是在其舅父的带领下守卫宁锦防线,吴三桂一共兄弟三人,当属吴三桂才华出类拔萃,其才能甚至远胜于其父亲吴襄,明末后期辽东战事不断,后金急于突破宁锦防线,冲破山海关,以破明军
就派使者去试探清朝的态度,正好清朝也盼望一举攻下中原,多尔衮就下令日夜兼程地赶向山海关,等清军到山海关外时,吴三桂和农民军正打的激烈,这时多尔衮落井下石,他不认之前“不唯财帛,将裂地以酬”的约定,坚持让吴三桂剃发受降为条件才
正当吴三桂踌躇满志之时,李自成的农民军占据京师肆虐无度,扣押了吴家老小并夺走了吴三桂心爱的佳人陈圆圆。吴三桂见国家已不可为,盛怒之下"冲冠一怒为红颜",决心引清军入关消灭李自成的匪徒。为报私仇,吴三桂不远千里向多尔衮求助,遂为清军开启重重关隘。山海关沦陷后,吴三桂所部与清军会师,随后两路并进直捣京...
那么,是否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只有吴三桂自己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稍作分析。 崇祯对吴伟业可以说有知遇之恩,而他后来在清朝为官也是被迫,后来也托辞归隐了,按照他的心理分析,当得知吴三桂投降了大明的敌人清朝时,他的那种愤恨心理可想而知,在投降清朝之前,吴三桂还投降了李自成,同样是投降,吴伟业并没有把重点放在...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一典故源于明末清初的动荡历史,描述的是吴三桂因心爱的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掳走而愤怒至极,最终决定联合清军对抗李自成的故事。这句诗出自明末清初的诗人吴伟业的《圆圆曲》,生动刻画了吴三桂因私情而影响历史走向的戏剧性一幕。 吴三桂的生平简介与历史背...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爱妾陈圆圆变成了他的牵绊,最后还成了开放山海关引清兵入关的导火线。历史可以改变爱情,爱情亦可以改变历史。有多少爱情因为一些无奈的原因而曲终人散,而像吴三桂这样“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例子不多见,只是为爱牺牲一切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自古忠孝都难两全,更何况爱情,“此事古难全,...
于是,从吴三桂和所有关宁军自身利益出发,集体决定改变主意,转投大清,这才是符合人性和逻辑的。所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后人的艺术加工,不是事情的真相。可叹吴三桂背了几百年的骂名。但从另一个角度,吴三桂也成为了重情重义,看重男女情长的真情男人。呵呵,福兮祸兮!感谢阅读!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这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所写的《圆圆曲》,用了仅仅56个字将吴三桂的处境、所想以及将清军引入关的过程都写了出来。其中“缟素”指的是吴三桂率领三军为已经自缢煤山二十多天...
目前史籍当中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二是误信从家中逃出的奴仆以为吴家已被大顺军抄家,第三种则是说吴三桂是因为李自成”追赃助饷”的政策,而其父正好也在追赃助饷当中。何为“追赃助饷”?其实就是大顺军在入京后打击地主阶级,在大顺政权看来,“言卿相所有,非盗上则剥下,皆赃也”(...
吴伟业的《圆圆曲》中是这样记述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三桂自己也认为,如果不能保护一个女子周全,那是自己的耻辱。 但是如果把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归结成只为陈圆圆,又未免失于偏颇,毕竟吴三桂也算得上封疆大吏,行事风格不至于如此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