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谓「三纲」,是指君臣、父子、夫妇的相处之道;至于如何相处,班固引《礼纬含文嘉》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但此处与「三纲」对举的是「六纪」而非「五常」。「五常」源流 「五常」的仁义礼智信,其概念来自《孟子》的四端说。《孟子》公孙丑篇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句话,通常被认为是董仲舒提出的,并被视为儒家纲常伦理的核心思想之一。然而,这句话的实际出处却并非如此简单明晰。 首先,这句话最早出现于西汉刘歆所编的《白虎通》中,但原文并非如我们熟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是“三纲者,君臣父子夫妇也。君为...
谭嗣同认为,孝和忠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都是君、父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用以钳制臣、子而制造出来的。孝和忠由封建纲常名教所出,它们是禁锢臣、子思想的紧箍咒,是衡量臣子品行的尺度。纵使臣子有多不满,都不能反叛,否则一定会被责以不忠不孝、大逆不道的罪名。谭嗣同在《仁学》中,强烈抨击了夫为妻纲的...
西汉的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妻为夫是西汉的董仲舒提出的,出自《白虎通·三纲六纪》。其中的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它是中国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
“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一观点是由()提出的。 A. 孔子 B. 孟子 C. 朱熹 D. 董仲舒
西汉董仲舒最先提出了束缚中国劳动人民两千多年的“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复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显然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学说的发展。其目的是要把所有阶级统治秩序化、合理化。“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更是麻痹广大劳动制人民的精神枷锁,试图让劳动人民心甘情愿地为地主...
汉代董仲舒进一步阐释了这些观念,提出了三纲原理。他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基于阴阳之道,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并将封建等级制度和政治秩序视为宇宙的根本法则。同时,董仲舒强调五常之道,即仁、义、礼、智、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