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一词始见于西汉中期董仲舒《春秋繁露》,指父子、君臣、夫妻之间的人际关系,后与「五常」组成「三纲五常」一语。东汉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引《礼纬含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注释「三纲」。传统注释都是要求上位者作为下位者的模范,承担责任与义务,如真德秀曰「君为臣纲,君...
"父不正子奔他乡"出自《三纲五常》原文如下: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这段话强调了家庭和社会 - 玄枵•青氤于20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把话说囫囵了,这三个封建糟粕的含义可就全变了。 不唯如此,董仲舒还说了一“纲”,实际是“四纲”。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之。” 这一纲,古代的文人连提都不敢提,现在也不敢说,只说有“三纲"。
原文三纲为: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 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 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 妻不贤,夫则休之。五常为:爱之仁, 正之义,君之礼、 哲思智,情同信———出自《韩非子·忠孝》孔子有言: “君使臣以礼, ...
原文如下:从我的观察中我发现在自然状态下千年形成的东西,即使废除了,或许还需要用千年的时间才会从心理消失!比如三刚思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古代转化为现实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以忠孝的名义(女人则是忠贞),以道德绑架的方式来行专制独裁之实!(你可以对这一套在古代...
是西汉的董仲舒提出的,出自《白虎通·三纲六纪》。其中的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它是中国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 三纲五常,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 gāng wǔ cháng,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三纲: ...
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诗》云:「亹亹文王,纲纪四方。」这里所谓「三纲」,是指君臣、父子、夫妇的相处之道;至于如何相处,班固引《礼纬含文嘉》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但此处与「三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