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吕留良的孙子辈和曾孙辈因为受过不错的教育,多数人都成为了八旗驻军里的低级办事员。乾隆二年,官方文件显示,吕留良的家族成员,包括吕懿中,虽然是发遣为奴的人,但因为他们曾是秀才,他们的子孙大多数都随着旗人做事。这里说的“随旗当差”,就是指他们担任一些基层的文书工作。盛京刑部侍郎...
1728年曾静案中,他指认受吕留良书籍影响。吕留良已故,其子吕毅中赠书给曾静学生张熙。清廷判吕留良戮尸,吕毅中斩首,吕家发配宁古塔为奴。最终33人抵达该地,途中3人病死。吕家迁居宁古塔后,沦为“披甲人的奴仆”。乾隆三十年《档案》显示,他们被分派至有功八旗兵家中服役,且吕家与主人均受八旗户籍管理,从而...
宁古塔虽被称作“人间炼狱”,但正是这里相对宽松的管理,让吕留良的后人在这片寒地中得以发展、崛起,可最终却因为内讧和朝廷的严查,失去了得之不易的财富和地位。吕留良家族的遭遇,是清朝流放制度下复杂命运的一个缩影,也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一群人面对极端困境时的艰难求生之路。至今,宁古塔和齐齐哈尔,依然铭...
1728年曾静案发,曾静供出自己反动思想的根源是读了吕留良的反动书籍。当时吕留良已死,是吕留良儿子吕毅中接待的曾静学生张熙,也是吕毅中将反动书籍赠给张熙的。根据雍正十一年《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记载,清廷判处吕留良开棺戮尸,吕毅中斩首,吕家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他们都是用绳索捆绑着押到宁古塔的,发配宁古...
到了清末,清政府颁布新律,禁止蓄奴,至此,吕留良后人才摆脱了近两百年为为奴作婢的命运。这时的吕留良后人,仅在合宁阿滨龙四县就有近500人,但是人数虽多,他们跟全国底层百姓一样,处于穷困悲苦的境地。革命家章太炎一向对吕留良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民国成立后,他任袁世凯的总统府颇问,继任东北筹边使,1912...
章太炎曾撰文:“齐齐哈尔人知书,由用晦(吕留良)后裔谪戌者开之。” 视频中参泽堂右侧的那面墙就是吕留良后人故居的东山墙,故居面南部位被参泽堂挡在院里了,拍不到。可以看到墙体缺乏修缮养护,开裂的裂缝触目惊心。清朝文字狱三大案之首的吕留良后人故居如此现状,令人欷吁!
受曾静案的影响,吕留良一家36人全被流放宁古塔。今天历史学者在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齐齐哈尔发现了吕家后人,这是因为吕家在宁古塔繁衍生息,又积累起了财富,甚至纳捐当国子监生谋求出路。乾隆大怒,将吕家后人再次发配至齐齐哈尔。吕家之事对清朝流放地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乾隆三十年以后,宁古塔才变成了炼狱。
乾隆大怒,将吕家后人再次发配至齐齐哈尔。吕家之事对清朝流放地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乾隆三十年以后,宁古塔才变成了炼狱。 一、吕家入住宁古塔 1728年曾静案发,曾静供出自己反动思想的根源是读了吕留良的反动书籍。当时吕留良已死,是吕留良儿子吕毅中接待的曾静学生张熙,也是吕毅中将反动书籍赠给张熙的。根据雍正...
清代流放黑龙江的吕留良后人 文字狱是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族人等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雍正年间,曾发生过一起令人闻之色变的大文字狱,即吕留良案。 吕留良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诗...
受曾静案牵连,吕留良一家36口人被流放至宁古塔。然而,历史学者在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齐齐哈尔发现了吕家的后人。原来,吕家在宁古塔历经数代繁衍,不仅积累了财富,还通过纳捐谋求出路,成为国子监生。但乾隆得知此事后大怒,下令将吕家后人再次发配至齐齐哈尔。这一事件对清朝的流放地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乾隆...